① 旗袍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什麼
旗袍的文化內涵:
旗袍文化內涵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象徵意義:
因為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一向崇尚溫和寬厚,追求溫馨祥和、凡事適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要求為人要謙虛謹慎、含蓄內斂,這樣的審美心理與旗袍表現的特徵是一致的。旗袍的高貴典雅使中國女性看起來更加優雅、嫻靜,同時也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
② 湖南邵東風俗有哪些
「唯楚有材,予斯為盛」,湖南,一塊神奇的民歌寶地。
荊楚南蠻,本為化外之方,然從屈原居沅、湘而作《九歌》、《離騷》始,中華民族的浪漫主義人文情懷便發軔於此。歷千年經營,乃成獨樹一幟的湖湘文化,蓋有其淵源。
孟子雲「今之樂猶古之樂」,吾深信不疑。民歌源於生活,早於文字,那麼文字體裁的詩詞文章借鑒民歌,定是確切。如以吳歌西曲入樂府,使之深得清新活波;劉禹錫以楚地民歌入《竹枝詞》、《浪淘沙》而傳唱千古;以勾欄瓦舍之市井新聲入唐宋詞,繁榮形成樂一代文學樣式(南宋以降詞人過分追求「雅正」,摒棄「俗曲俚謠」而終使詞至沒落,繁華不再,足以明證);以民歌入元曲,而成近世曲藝戲曲之端源……由是觀之,民歌為中華民族之精神生活的成長是做出巨大貢獻的。
湖南民歌,首先是人才之盛。一直在問,辣椒會影響嗓音,可就是這么一群專吃辣椒的湘人卻能唱響中國樂壇。且不說活躍在當代歌壇的宋祖英、張也、湯燦等人,單說何紀光、李谷一等老一輩藝術家。何紀光出生在桃花源故里,土家、苗、漢聚居的武陵人家,從小耳濡目染民歌風氣。據說他曾向一位苗族老藝人習得高腔山歌的唱法,並納入科學發聲方法,真假聲莫辨,鑄就獨有風格。他的聲音純凈、寬廣,高昂可斷絲,柔美能流水,得此聲音夫復何求!八十年代以一曲「挑擔茶葉上北京」享譽全國。他的歌唱,充分體現了高腔山歌的魅力,如「洞庭魚米鄉」的開場,「思念」的開場,「好久沒到這條坡」最後「唱贊歌」句,一個干凈利落的甩腔,但卻悠揚至極,響徹雲端。生為人大代表的何先生,關心民生,提攜後進,李谷一、宋祖英、張也等都曾受他教導。專心音樂,孜孜不倦。02年驚聞先生盍然辭世,終年63歲,以藝術盛年離去,「長使吾輩淚滿巾」,唯余暗自嗟嘆。
李谷一大家都很熟悉,由湖南花鼓而入民歌,代表作有「妹妹找哥淚花流」、「鄉戀」、「難忘今宵」等。嚴格的說,她並不是純粹的民歌手,而是走新創作作品之路,難為有一副好嗓子。
還有一位不得不提,吳碧霞。這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女高音西洋花腔歌手,現任教於中國音樂學院。歷來西洋美聲和民族唱法水火不容,對於民族來說,要麼過於保守,難於發展,要麼全盤西化,面目全非。而吳在兩種唱法中游刃有餘,為中外看好。垂涎她的一張「好花紅」的專輯多年,裡面有她的《試論「魚」和「熊掌」能否得兼--論中外作品演唱得歌唱觀念和思維方法》。
湖南民歌,其次是體裁內容之盛。湘西、湘西北之武陵山,湘南之衡山,湘北之浩瀚洞庭,加上湘、資、沅、澧四大水系縱貫全境,平原、水鄉、山地、丘陵皆備,故號子、山歌、田歌、小調、風俗歌具豐。以例舉證。號子,以「澧水船工號子」(津市,澧縣)為代表,經改編後,分為三部分,成為體制完備的大型聲樂作品;山歌,作品最多,瀚若星雲,如「郎在外間打山歌」(長沙)「冷水泡茶慢慢濃」(桑植);田歌,這是一種稻作區域的特殊民歌形式,介乎山歌和號子之間,有「插田歌」(韶山)、「羅羅咚」(岳陽)等,但僅在文獻上看過,未能有幸聽得;小調,較為抒情,如「四季花兒開」,「鄉里妹子進城來」(邵東)等;風俗歌,反映民俗,婚喪,於古時生活聯系緊密,如「銅錢歌」(益陽),能聽到的不多。
湖南民歌,再次是內容豐富,清新健康,言辭優美,有些堪稱文字精華。民歌源自生活,有些未免流俗,但竊以為湖南的民歌精品良多,他們都是語言的天才。
印象最深的當屬何紀光的那首「思念」:「山高水遠路茫茫,郎姐二人遠隔在兩廂,難得見,朝朝暮暮思念長。門前有塊相思地,芹菜韭菜種兩行,郎拔芹菜勤想姐,姐割韭菜久望郎。」 不知道是文人創作還是民間始有,我堅信後者。試看兩人相思,直白而不顯露,卻用藝術的比喻,要在相思地上種「芹」菜「韭」菜,來「勤」「久」惦望,形象生動,生活情感交融在一起,多美麗呀。
再如「馬桑樹兒搭燈台」(鄧海倫):「馬桑樹兒搭燈台喲,寫封(的)書信與(也)姐兒帶喲,郎去幫工(有的填『當兵』詞)姐也在家喲,我三五兩年不得來喲,你個兒移花也別處栽喲。馬桑樹兒搭燈台喲,寫封(的)書信與(也)郎帶喲,你一年不來我一呀年等喲,你兩年不來我兩年挨喲,春天不到(也)花不開喲(也有的填『鑰匙的不到鎖也不開』詞。)馬桑樹兒搭燈台喲,姐在家中望郎來喲,窮人最知窮人苦哇,我窮人自有窮人愛喲啊,苦菜花開喲來相會啊」 先托物起興(源於《詩經》,自古有之),男方先表明心跡,「我是窮人,且要外出三五年,你我雖然交好,但為你青春考慮還是別嫁郎吧」,可女方立即回信,情比金堅,「窮人怎麼啦?外出又怎樣?我定會等你回來,我就是你春天裡的花,你就是開我這把鎖的鑰匙,放心吧!」沒有海誓山盟,卻鐵骨錚錚忠貞不渝。突然想起《孔雀東南飛》里「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曲調沉婉,卻無半點哀怨,不同於一般的春思閨情。 答案補充 再如「鄉里妹子進城來」:
「鄉里妹子進城來,鄉里妹子冇(mao,沒有)穿鞋(hai),何(huo)不嫁到我城裡
去(ke),上穿旗袍下穿鞋。城裡伢(a)子你莫笑我,我打赤腳(jue)好得多,上山挑
得百(be)斤擔,下田揀得水田螺。 鄉里妹子進城來,肩挑手提路(lou)難捱,何
(huo)不嫁到我城裡去(ke),出門三步有人抬。城裡伢(a)子你莫笑我,我打赤腳(
juo)好得多,冇得田家勤耕種,冇吃(chia)冇穿冇法活」
整齊的七言應答式,是民歌反應生活的例子。指明美好的生活由勞動創造,而非「城裡伢
子」之類的地主或剝削者,表明勞動人民的心聲。
凡之種種,不勝枚舉。民歌是生活的寫照,過去人們雖然生活艱苦,但勤勞樂觀,精
神狀態我覺得比當代要好。大三時去長沙,在湘江橋下,橘子洲畔,見一群人圍坐唱花鼓
,怡然自得,故相信從古至今湘人都很藝術地活著。
人雲「湘女多情」,不單湘女整個湘人都多情,不單多愛情,更多生活、創作、浪漫
之情。如此豐富的民歌,恐無人能出其右。 答案補充 將我有的湖南民歌列舉如下,不分新創作和傳統民歌,有些標明唱者,為我喜歡的版本,
不標明地域的多為新創作作品或不知:
1.挑擔茶葉上北京(何紀光)
2.洞庭魚米鄉(何紀光)
3.思念(何紀光)
4.一根竹竿容易彎(長沙)
5.板栗花開一條線(湘西)
6.扯白歌
7.小小幺姑
8.四季花兒開(桑植,鄧海倫)
9.郎在外間打山歌(長沙,何紀光)
10.冷水泡茶慢慢濃(桑植)
11.好郎好姐不用媒(桑植)
12.茅岩河號子
13.小小幺姑(俞淑琴)
14.郎從門前過(俞淑琴)
15.採茶(花鼓,鞠秀芳)
16.鄉里妹子進城來(邵東)
17.洗菜心(花鼓,吳碧霞)
18.馬桑樹兒搭燈台(鄧海倫)
19.尼姑思凡
20.采檳榔(湘潭)
21.一個雀子一個頭
③ 旗袍乃是「封建糟粕」如今真的炙手可熱備受追捧,登上春晚名揚海外嗎
服飾文化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些精美絕倫的中國傳統服裝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時至今日也還有不少的漢服愛好者堅持效仿古人,穿著傳統服飾。精美的傳統服飾完美地實現了歷史和現實的交融連接,讓我們得以跨越數千年的文化記憶,去感受古人在穿衣上的古樸智慧和不俗的審美趣味。
青年時代身穿旗袍的宋慶齡
旗袍剛開始興起時,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非常混亂的狀態,百姓們在亂世之中生活得非常艱難。很多正當妙齡的女孩子為了謀生,只能選擇墮入煙花巷裡。而煙花巷中的女性美自然都是千嬌百媚的,為了襯出自己的曼妙和魅力,她們紛紛都穿上了攝人心魄的旗袍。於是燈紅酒綠的世界中充斥著穿著各色旗袍的舞女和酒女,使得當時的人們都認為旗袍是成風塵女子的一個顯著標志。
④ 旗袍的文化傳承
旗袍是民國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但是並非漢族的民族服裝 ,這是一直存在的一個誤區。
旗袍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 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 油紙傘是旗袍重要配飾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⑤ 關於旗袍的起源與文化,你都了解嗎
1、旗袍的起源
旗袍最早是來源於滿族,屬於滿族的代表性服裝,後來被不同民族的女性演繹,一直流傳到現在,旗袍是一種非常女性化的服裝,特別的好看。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影響越來越大,旗袍在現在也是一種興起的服飾。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
旗袍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雖然已很難看見身著旗袍、左手執油紙傘、右手執香扇的雅緻美女款款而步,但那唯美的景象至今很多人依舊嚮往。
⑥ 漂亮!湖南女大學生設計百餘款新國風旗袍,從旗袍上體現出了哪些中國風
漂亮,湖南女大學生設計百餘款新國風旗袍,從旗袍上面繪畫圖案設計,體現出滿滿中國風,以及服飾文化的交融。旗袍上面有形神兼備,婉轉優雅的文化底蘊。從盤扣,衣襟開叉等方面來調整,展現出滿滿中國風。而且使用布料和設計都是傳統的中國風定義,所以說體現出來的是新國風味道。
布料和設計,都是傳統中國風
旗袍使用什麼樣的料子怎麼設計?都是有要求的,而這位小姐姐所設計的這件旗袍個個好看,能夠顯腰身,還可以選曲線。那麼中國風旗袍配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打算,所以這些氣泡的料子比較符合中國特色,而配飾也是很好看的,這種味道是別的衣服所給予不了的。一顰一笑一回眸,都是滿滿的中國東方女子風味,而且這個盤扣特別立體,顯得更加好看。
⑦ 旗袍的歷史文化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⑧ 旗袍傳承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你知道嗎
中國復興,旗袍文化走遍世界。中國5000年的文化歷史悠久。旗袍文化是中國文化長河中的一抹煙雲。旗袍文化的開始存在很大爭議。旗袍是清代最受歡迎的。旗袍文化起源於清代並不過分,但嚴格來說,旗袍在民國時期開始流行,現代旗袍的基本形式也在民國時期,所以一般來說,旗袍文化是指民國初期以後的旗袍文化。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旗袍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迫害。到目前為止,旗袍文化已經告別了輝煌的歷史,進入了低迷時期。經過30年的沉睡,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旗袍文化已經成功地走上了新的舞台,但很難超越鼎盛時期。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旗袍文化將繼續前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⑨ 旗袍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什麼
旗袍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文化內涵對現代服飾市場其實具備著一定的影響力,在最近的幾年間,旗袍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不但成為女性的生活常服,更成為象徵中國民族風尚,凝聚歷史傳統的社交禮服。
旗袍文化其實始於清代,隨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各部,設立了清軍中的紅,藍,黃,自四正旗。入關後又增添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鑲旗,以此來區分,統馭所屬軍民,稱做八旗。八旗所屬臣民習慣穿長袍,是滿族的土著服裝,故此而得名為旗袍。
旗袍的影響。
旗袍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旗袍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傳統象徵,還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如此有代表性有超凡意義的服裝,高開叉不過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旗袍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婦女解放的象徵,旗袍的文化內涵不僅是傳統的象徵,也是中國婦女解放的象徵。 中國古代婦女的服裝基本上是保守的。旗袍通常包含各種中國風格的元素。中國風格對國際時裝業產生了影響。
旗袍的文化內涵受到眾多著名設計師的青睞,大膽突破旗袍原有模式,融入時代創新精神,注入時代血液,賦予青春活力,表達新感受,以新理念展示旗袍的文化內涵。
⑩ 旗袍的文化歷史及意義
起源於上海,風行於20年代,是民國時期中國婦女開始穿著的一種帶有傳統風格的長衫,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之袍,故稱之為「旗袍」。它承載了中國服飾文化的文明,顯露出了中華女性的修養和個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