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黃梅戲黃旗袍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冬天的睡衣為什麼有短袖 2025-05-14 19:42:05
裙子46碼是什麼碼 2025-05-14 19:40:35

黃梅戲黃旗袍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9-25 09:40:06

① 誰給我講講<旗袍>里關萍露的原型人物和她的事跡

《旗袍》關萍露原型黃慕蘭 《旗袍》陸續在全面地面台開播,收視率居高不下,該劇的原型之一黃慕蘭老人,104歲高齡的她至今還生活在杭州。杭州某小區,一條狹長的街道,通往一棟普通的居民樓。連鄰居們也不知道,曾被周恩來總理稱為「我黨一部網路全書」的傳奇湘女的老地下黨員黃慕蘭,現在就和兩位保姆在此「隱居」。這位曾因出色的情報工作救過周恩來、關向應的「女間諜」,今年已經104歲。 《旗袍》在劇本創作初期時,也對黃慕蘭的傳奇經歷進行了深刻研究,把她的特工生涯經過藝術塑造後,才有了關萍露這樣出色的角色,《旗袍》一劇正是意在歌頌和贊揚中共地下黨員的英雄本色。
電視劇《旗袍》中的關萍露,她智勇雙全,用年輕的生命做賭注,她從一個善良單純的女學生,成長為臨危不亂、忍辱負重的中共優秀諜戰人員;她深愛自己的男友,甚至為了他深入虎穴,卻被男友誤認為是賣國求榮的女人,幾次三番要除掉她;面對男友對革命的背叛,她毅然將其帶到當年他們歃血為盟的地方親手槍殺了他…… 根據黃慕蘭老人等多位紅色女特工改編的關萍露,她有著強大的內心力量,和堅定的革命信念,但是除此之外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她也有屬於她的柔情。但在這柔情的外衣下,關萍露必須做到的是忍辱負重,奉獻青春與生命,譜成一典紅色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的諜戰人生,也造就了現在《旗袍》的收視率為何會這么高的原因了。
如今的黃慕蘭老人一直低調地生活在杭州,完全看不出這樣一位慈祥的老人當年是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殺漢奸,救周總理性命的女英雄。104歲的黃老現在依舊愛看電視,每天必看《新聞聯播》;愛打麻將,中午必打一小時紙麻將;最大的愛好是照相,與她合影時,她先會捋平衣角,整理好頭發,然後會強有力地握住你的手,並且露出燦爛的笑容。 當問起她是否會看《旗袍》的時候,黃慕蘭老人高興地說,肯定會看,可以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的風采,是一件很激動的事情! 黃慕蘭是一位奇女子。這位出身湘中名門的女性,本可以像大多數的世家小姐一樣,讀一所教會大學,或寫詩,或學藝,相夫教子,悠閑平穩地過日子。可是,她卻選擇了終身以革命為業。作為中共早期的婦女運動領袖和特科重要成員,她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橫跨差不多一個世紀,所接觸的知名人士,所親歷的重大事件,足令後人喟嘆。黃慕蘭 - 人物簡介
20世紀30年代從事地下工作時的黃慕蘭。周南中學校友會 供圖黃慕蘭原名黃彰定,又名黃淑儀、黃定慧,中共早期的婦女運動領袖和特科重要成員。出身於湘中名門,父親曾任長沙嶽麓書院主任教習,是譚嗣同、黃興、蔡鍔的兒子等的老師。1926年,年僅19歲的黃定慧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於北伐前夕在武漢投奔革命。 黃慕蘭天生麗質,長得非常漂亮,而且秀外慧中,能力強,有魄力,曾給不少國共高層人士留下深刻印象。1927年三八節,武漢舉行了幾十萬人的慶祝大遊行,國共兩黨的名流如宋慶齡等全部到場,那年剛20歲的黃慕蘭是大會的主席。黃慕蘭於北伐前夕在武漢投奔革命,擔任了漢口婦女部的部長。這位不到20歲的婦女運動領袖,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有文化、交際廣,工作有魄力,活動能力很強。黃慕蘭在武漢工作時,在武漢三鎮很有名。她認識許多社會各界上層人士,特別是婦女界的著名人士如何香凝、宋慶齡等,黃慕蘭與她們都有過工作關系,曾給不少國共高層人士留下深刻印象。當時,一些單身男子常常晚上往她們的宿舍里跑,而且賴著不走。 令人稱奇的是,黃慕蘭還被幾位大文豪作為原型寫進作品。生性多情的郭沫若,把她化身為長篇小說《騎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茅盾寫《蝕》借鑒過黃慕蘭。一次黃慕蘭到茅盾家作客,茅盾開玩笑說「聽說你改了名字叫黃定慧了,為什麼取了個尼姑的名字?」黃馬上反正擊道:「你膽敢取笑我,我還要找你算帳呢!你說,你為什麼拿我做模特兒?人家都說《蝕》三部曲中的幾個浪漫女性,原型都是我,逼得我只好改名『定慧』了。」 國共分流後不久,黃慕蘭赴上海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秘書,兼機要交通員,並成為中央特科成員。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時,營救過周恩來、關向應等中央領導人,以一個令人矚目的大美女形象出現,周旋於舊上海的各種場合,在隱蔽戰線屢建奇功,演繹了一個紅色特工的人生傳奇。[1]黃慕蘭 - 人物經歷
1907年,黃慕蘭(原名黃彰定,字淑儀)出生在湖南瀏陽一個開明之家,12歲被父母送進長沙周南女校。周南女校當時培養了一批在中國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學生,如向警予、蔡暢、楊開慧、丁玲等。1923年至1925年,黃慕蘭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包辦婚姻,「丈夫」是抽鴉片、打丫鬟的二世祖。 北伐前夕,黃慕蘭逃婚後在漢口投奔宋慶齡、何香凝領導下的婦女運動,19歲擔任了漢口婦女部的部長,她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有文化、交際廣,有魄力,在武漢三鎮很出名。很多優秀男士都對她展開了追求。郭沫若把她化身為長篇小說《騎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據說茅盾寫《蝕》也借鑒過她的故事。 1927年三八節當天,黃慕蘭與中共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主編、中共中央軍委機要處主任秘書和警衛團政治指導員宛希儼結婚。國共分裂之後,宛、黃夫婦被命令轉入地下工作,用米湯在《聖經》中密寫文件、去小旅館對接頭暗號……至此,黃慕蘭開始了「潛伏」人生。 1928年,兒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儼就被調往贛西南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4個月後犧牲。1928年12月,黃慕蘭接到地下黨組織調令,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央委員會機要秘書,成為中央特科成員。赴命前,她強忍著喪夫別子的巨大哀傷,把剛斷奶的兒子送回宛希儼的父母家撫養。 在中央機關工作時,黃慕蘭遇見了在武漢時就認識的賀昌。賀昌在中共六大上和關向應同時當選為中央委員。日久生情,黃慕蘭開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 1931年,賀昌主動申請獨自秘密前往蘇區斗爭,黃慕蘭再次面臨離別。黃慕蘭後來才聽到傳達的消息: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後,他跟項英、陳毅等一起被留在江西堅持游擊戰爭,一次率領部隊向粵北邊區轉移時,在江西會昌河遭敵伏擊,被包圍了7天7夜,最後因糧盡彈絕腿部負傷而壯烈犧牲。陳毅曾寫有悼念其犧牲的《哭阮嘯仙、賀昌同志》。 1931年1月,黨組織看中了黃慕蘭的活動能力和社會關系,委命她為中國人民革命互濟總會的營救部長,與潘漢年單線聯系,承擔營救被捕同志的任務。[2] 黃慕蘭 - 智救關向應
黃慕蘭還曾智救我黨早期傑出領導人關向應。
1931年4月中旬,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並在上海領導全國工聯工作的關向應在閘北他的寓所被捕。關向應當時化名李世珍,被捕時身份沒有暴露。
幸好關向應被捕時,當時負責中共地下黨保衛工作的顧順章正在漢口,對之並不知曉。4月21日,顧順章在漢口被捕,隨即叛變。這個中共歷史上最危險的叛徒,不僅供出了中共地下黨中央幾乎所有的機關以及領導人的地址,還將關押在國民黨監獄中身份尚未暴露的領導人都逐個指認了出來,當時在獄中的惲代英就是被他指認出來而犧牲的。
營救迫在眉睫,情況非常危急。周恩來找到黃慕蘭,要她不惜一切代價盡快救出關向應。
黃慕蘭分析再三,便向法租界的大律師、她的密友陳志皋提出,要求會會陳志皋的父親陳其壽。這個陳其壽可不簡單,他在法租界會審公廨當了18年的刑庭庭長,在上海司法界一言九鼎。 當見到黃淑儀後,陳其壽對她很有好感,主動提出要收她為「過房女兒」,並要她擔任自己幾個女兒的家庭教師。
隨著交往的加深,黃淑儀取得了陳其壽的信任,於是陳志皋便向父親提出了請求,說是黃小姐有一個遠房親戚叫李世珍,被當局誤抓了進去,現關在龍華監獄,是否能通融一下。陳其壽一聽,很爽快地答應幫忙。
數天後,陳其壽讓陳志皋出面請龍華監獄的典獄長到陳家吃飯,同時將黃淑儀也叫了來。就在飯桌上,陳其壽將這件事講了,並在介紹黃淑儀的身份時,稱她為自己的「過房女兒」。典獄長將放人的事一口答應了下來。
但此後,關向應卻遲遲未能被放出。這時黨內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向忠發的叛變。好在他還沒來得及把關向應招出來,就被蔣介石槍斃了。雖說有驚無險,但周恩來擔心夜長夢多,再次要黃淑儀加緊辦理。黃淑儀只好又一次來到陳其壽家中,委婉地催促此事。
聽說自己乾女兒的事遲遲拖著未辦,陳其壽非常生氣,於是又把典獄長找來質問,典獄長說是姓李的書記官不肯放人。陳其壽非常了解此人愛好,讓陳志皋拿了自己的信,又封了2斤上好的煙土去找李書記官。於是在龍華監獄關了近半年的關向應終於被放了出來。
營救成功後,欣喜不已的黃淑儀和陳志皋一道,親自駕車到龍華將關向應接了出來,並在東方旅館包了房間替他接風洗塵。不久關向應便受中央派遣去了湘鄂西蘇區,擔任了湘鄂西蘇區的軍委書記兼紅三軍政治委員,後任紅二方面軍總政委、八路軍120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記等職。

1931年,黃慕蘭調任中國人民革命互濟總會的營救部長,1933年奉命脫黨,先後以銀行家、慈善家、國民黨特派員等特殊身份為中共工作,參與了「全國冤獄賠償運動」、營救「七君子」出獄、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線、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動。解放前夕,她還在上海組建過渡性統戰組織「牛尾聚餐會」,這個組織曾爭取與勸說蔣介石次子蔣緯國反正,可惜沒有成功。
建國之後的黃慕蘭命運十分坎坷。建國初期,她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上海從事里弄居民工作,當她因黨籍問題去找當年暗戀自己的華東局書記饒漱石求助時,卻被他一頓奚落。1955年,黃慕蘭涉入「潘楊案」之中,於6月初在上海被捕。此後二十多年,她數入秦城,出獄後又多次上訴,一直沒有結果。直到1980年,在老戰友鄧穎超的幫助下,她的冤獄才得以平反。她著有《黃慕蘭自傳》,記述了黨史上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資料。
黃慕蘭 - 密報向忠發叛變
鮮為人知的是,黃慕蘭是第一個將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忠發叛變的消息傳遞給中央的人,使周恩來等得以及時的轉移,使當時的黨中央機構避免了無法估量的損失。黃定慧1931年6月22日下午,法租界大名鼎鼎的律師陳志皋與熱戀之中的黃慕蘭一起去看電影,因時間尚早,便找了一個咖啡館坐了下來。兩人剛剛坐定,又有一人推門而入。來者叫曹炳生,租界當局的法語翻譯。他和陳志皋是同學,一見碰到了熟人,便徑直走了過來。
老同學相見,聊天的內容自然很隨意。曹炳生感慨地說:「志皋兄,我哪有你這么清閑,陪女朋友出來喝咖啡。今天一早,巡捕房捉了一個共產黨的大頭頭,50多歲的樣子,湖北人。他酒糟鼻子金牙齒,一隻手只有4個手指頭。這個人架子蠻大,但一點沒骨氣,還沒用刑就什麼都交代了……」曹炳生坐了片刻,沒聊幾句,就站起來說:「我要走了,當局馬上要派人來巡捕房,辦理引渡手續。」說罷,向黃慕蘭笑了笑擺擺手,便匆匆離去,消失在人海里。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在他們說話的時候,黃慕蘭一直低著頭,喝著咖啡,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但腦子里卻在緊張地思索著:50多歲的湖北人,他會是誰呢?等曹炳生一走,她便借口頭疼,電影不看了,讓陳志皋將她送回了家。一到家,她便打電話通知了剛剛接任中央特科工作的潘漢年。不一會兒,潘漢年就走了過來。兩人關起門來將在上海工作的湖北人一個個排起隊來……
「會不會是總書記向忠發?」話一出口,黃慕蘭自己也嚇了一跳。
「對,是他。」潘漢年站了起來,「他年輕時為了戒賭,將左手指砍去了一個。那我就走了!」說罷,潘漢年就跑了出去。
周恩來接到潘漢年的密報之後,立即搬家,住進了四馬路上的都城旅館。中共地下黨的其他成員也紛紛轉移了。
曹炳生說的那個叛徒確實是向忠發。自從1931年4月擔任中央保衛工作的政治局候補委員顧順章叛變以後,形勢變得非常嚴峻。經中央決定,擔任總書記一職的向忠發要到江西中央蘇區去工作,為了安全,臨走以前周恩來特別安排他搬到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和自己同住,同時一再關照他不能外出,更不能在外過夜。誰知6月21日夜裡,向忠發從小沙渡路寓所溜了出來,到姘婦楊秀貞處過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到順風車行要車,被人認了出來,剛抓到巡捕房就扛不住了,做了可恥的叛徒……
為了查實向忠發的叛變,周恩來一面派內線進一步打聽,一面派特科紅隊的隊員在小沙渡路他的寓所附近埋伏、偵察。當晚,只見一隊特務,押了一個人用鑰匙打開了他的寓所進行搜查……周恩來的住所只有三把鑰匙,除了周恩來與鄧穎超外,另外一把就在向忠發的手裡……一場巨大的災難,就在黃慕蘭的機警報信後化解了。 黃慕蘭 - 感情生活
黃慕蘭一生結過四次婚,其中有三次就屬於典型的「革命聯姻」。她的第一次婚姻,由父親包辦配給了她父親朋友的兒子,這個人又吃又喝又賭又嫖,她很痛苦,結婚一年不到就逃出來了。在武漢時期,黃慕蘭結識了《民國日報》總編輯、國民黨市黨部宣傳部長的共產黨員宛希儼,在董必武、瞿秋白撮合下,黃淑儀與宛希儼於1927年「三八婦女節」登報結婚。1927年三八節,武漢舉行了幾十萬人的慶祝大遊行,國共兩黨的名流,象宋慶齡、柳亞子全部到場,那年19歲的黃慕蘭是大會的主席。國共分裂後,她就開始轉為地下,去了江西南昌當交通員。不久,生了個兒子,兒子生出來剛三天,黃慕蘭還在醫院里,丈夫就上山打游擊了,1928年宛希儼在贛南領導暴動時犧牲,她把兒子送到男家,前往上海。 1928年底,黃慕蘭赴上海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秘書,兼機要交通員,並成為中央特科成員,在周恩來、康生、陳賡、潘漢年、李強的領導下工作。黃慕蘭遇到新任的中央委員賀昌,很快便產生革命情誼,經周恩來批准,兩人正式結婚。不久,賀昌調往中央蘇區,後擔任了中央紅軍的總政治部副主任,1935年犧牲。 在營救關向應期間,陳志皋對美貌智慧的黃慕蘭展開追求。 《黃慕蘭自傳》記載:1930年6月的一個下午,她和陳志皋在咖啡館閑談,偶遇陳在法租界巡捕房當翻譯的同學曹炳生,曹談起了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個共產黨頭頭,說此人是湖北人,60歲左右,酒糟鼻子,鑲一口金牙,9個指頭,是懸賞10萬元才抓到的。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黃慕蘭一邊面不改色地喝咖啡,一邊緊張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誰?突然,一個符合描述特點的人物闖進了她的腦海里:這個人很可能是政治局主席向忠發!這個人要是叛變就不得了! 短短兩小時之內,這個消息便由黃慕蘭傳給了潘漢年,周恩來迅速組織中央的李富春、蔡暢等人轉移。果然,當天晚上,向忠發帶著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鑰匙開門闖進了周恩來轉移前的住所……向忠發是黨的主要領導人,又是特科領導成員,掌握的情報非比尋常,若不是黃慕蘭的這次偶遇,中共在上海的中樞機構完全有可能在瞬間垮掉。 1933年,陳志皋正式向黃慕蘭求婚。黨組織認為,在當時復雜的白色恐怖背景下,黃慕蘭與陳志皋結合,很可能會打開新的工作局面,黃慕蘭於是聽取了組織的意見。 黃慕蘭與陳志皋結婚以後,1933年奉命脫黨,先後以銀行家、慈善家、國民黨特派員等特殊身份為中共工作,參與了「全國冤獄賠償運動」、營救「七君子」出獄、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線、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動,期間再次遭受國民黨的牢獄之災。黃慕蘭 - 建國後的生活
黃定慧老人建國之後的黃慕蘭命運十分坎坷。黃陳二人均未獲工作安排,黃曾去找當年的同事——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卻被他一頓奚落。其實饒乃是由愛生恨,現在當然要看黃的笑話。當時為打破經濟封鎖,決定派一批人去國外搞貿易,陳積極要求前往,實則他與初戀情人已在外同居,至此恰好可以一走了之。黃無可奈何,只好希望陳繼續為黨做貢獻。陳表示國內一切由黃處理,並決不離婚。陳此去再也沒有回來,給黃心靈造成巨大的創傷。 黃此後結束了通易公司,參加她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上海從事居委會工作和救濟總會的工作。1955年,黃慕蘭涉入「潘楊案」之中,於6月初在上海被捕,後被關入秦城監獄。63年,宣判她為叛徒、特務、反革命,同年被和宛希儼的長子接出監獄。黃的老同事吳德峰、阿英支持她上訴,期間陳從海外託人帶信要黃去香港,黃未去。67年,黃再次被押入秦城,75年釋放,黃表示要繼續上訴,一直沒有結果,連在地下工作時指導過她的工作的高級領導人,也無能為力,不能過問。直到1980年,得蒙鄧穎超召見,她的冤獄才得以平反,任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參事。
黃慕蘭 - 評價
黃慕蘭雖然出身名門小姐,但是沒有絲毫豪門小姐的嬌弱,而是一個有主見、敢作為、大膽潑辣的奇女子,特別是在中央特科工作中,做出了許多重大的成績,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尤其是在感情問題上能夠服從大局,為了工作需要,放棄自己真愛的男人,而與陳志皋結婚,這種犧牲精神是非常可貴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才皆可拋。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黃慕蘭做到了,她奇就奇在這里。中共特科元勛陳賡大將曾說:「慕蘭的一生是中國革命曲折發展的反映。」 周恩來稱黃慕蘭為「我黨網路全書」

② 司藤的旗袍,太美了

旗袍 ,是為數不多的

歷經歲月變遷後,

流傳到現代 社會 依舊

飽含生命力的傳統服飾,

看似束縛的版型,

實際是自我的嘗試和表達。


由景甜主演的網劇《司藤》,

將旗袍這種典雅的美,

從民國延伸到現代,

為我們帶來一場旗袍盛宴。


各式各樣的緊身旗袍,

勾勒出司藤的玲瓏曲線,

配上一雙柳葉彎眉、

一抹艷麗的紅唇,

清冷中帶著幾分性感妖冶,

淋漓盡致地表現了

她骨子裡的傲嬌嫵媚。



01

民國旗袍,彰顯東方之美


民國的故事中,

司藤穿的旗袍就是傳統款式,

發型也符合民國時的裝扮。


她一出場,

穿了件白色真絲旗袍,

看似簡單樸素,

行動處卻落落大方,

做工考究,極為重視細節。




搭配珍珠白的小披肩,

上面還有藤紋刺綉和流蘇,

穿一雙同色的小皮鞋,

一步一婀娜,踏在了心上,

超級有復古名媛的感覺。


還有復古的手推波發型,

半隱半露的嬌俏臉龐,

舒揚的遠山眉、發梢的弧度

與旗袍勾勒的身材曲線相得益彰,

層層疊疊,含蓄卻又嫵媚。



同樣是白色旗袍,

披上 粉色軟呢連帽斗篷

頭發編成大麻花辮,

配上粉嫩的發飾,

呈現出一種嬌弱的美感,

靜坐湖邊的司藤,

完全就是懷春的少女。



她的一顰一笑間,

都是那個年代的感覺,

將想像中搖曳生姿的

民國旗袍美人帶進了現實,

讓我們領略到旗袍的韻致,

端莊、靈動、嫵媚,

展現了東方含蓄式的美。


02

現代旗袍,融合傳統與現代的 時尚


在復活後的現代,

她的旗袍不只是傳統款式,

而是 結合現代審美做出了改良


發型上也有很大改變,

從盤發變成披發,

黑長直,或波浪卷,

這些現代流行的發型,

搭配上旗袍也甚是美艷。



復活後的第一件旗袍,

薄荷綠 襯托她出塵的氣質,

胸口手臂上的鏤空設計,

加上珠綉和蕾絲的點綴,

黑發如瀑,即使不施粉黛,

也顯得貴氣、有風情。



最讓人喜歡的,

還是那件 姜黃色旗袍

絲絨材質,植物紋刺綉,

裙身設計中暗藏巧思,

領口處精緻的鏤空拼接,

典雅時髦又不失性感。


配上司藤海藻般的長發,

以及精美的珍珠發箍,

高貴冷艷中透露著嫻靜之美。



司藤雖是妖精,

卻不曾少了仙氣。

這件 淡綠色的真絲旗袍

裙身上滿是藤繞蝴蝶紋樣,

外搭了件淡青色的雲肩紗披,

刺綉流珠更添華美,

與鬢邊的蝴蝶發卡相呼應,

讓人不禁贊嘆仙女下凡!



這些現代的旗袍,

既保留了傳統服飾的美感,

又增添了新穎的元素,

日常中穿著也不覺突兀,

盡顯東方女子的溫婉大方。


03

日常著裝,以舒適為主


除了符合時代的特徵,

司藤在不同情況下,

也會穿上合適的旗袍,

更深刻地展現人物的性格。


生活中的司藤更加柔美,

輕柔的絲綢、淺淡的顏色,

最能體現這種溫和。


香檳色的緔袖旗袍,

帶有蕾絲綴珠綉的藤紋,

遠看素雅,近看貴氣,

手執書卷坐於樹下靜讀,

美成了一道風景。



除旗袍以外,

司藤還穿了幾件 改良漢服

都是 以舒適為主

不過分在意形制和花紋。


在照顧瓦房時,

一身白色藤紋喬其紗內袍,

罩了件淡藍色的真絲紗披,

輕松又舒適。



練字、看書、喝茶時,

一件刺綉 長大襟

搭配絲絨鏤空拼接外套,

戴上適配的發卡和珍珠耳環,

將人帶入悠閑、安適的時光中。


材質柔順、顏色素雅,

穿著簡單不復雜,

同樣也是日常的穿衣之法。



04

顏色深、質感重,更添氣場


溫柔只是司藤的保護色,

在需要展現力量與氣場時,

她會穿得很霸氣。


宴請七大懸師時,

她選擇了 紫羅蘭色 的衣服,

爛花絨旗袍、絲絨斗篷,

穩重又不失氣場,

霸氣中還帶著點冷艷,

震懾了全場。



去黑背山山洞救秦放時,

司藤穿了 藏青色的旗袍和外裳

簡單搭配上金屬項鏈,

披散的頭發中,

還編了幾綹小麻花辮,

成熟穩重里還有一股俠氣。



之後的一套 深藍色絲絨旗袍

搭配了綉有金絲花紋的雲肩,

發飾與樹葉耳飾突出金屬感,

更為她增添質感與氣場。


較深的顏色,厚重的質感,

還有與之搭配的精緻配飾,

在十足的女人味中,

彰顯著沉穩氣質。



整部劇從服飾到妝發,

司藤展示了真正的

「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

旗袍上的每個細節,

都能映襯出她的性格特點。


此時的旗袍已不僅僅是一種服飾,

更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延續創新,

將傳統的美毫無保留地演繹出來。



旗袍之美,

美在其形、色、紋,

讓中國女子變得風姿卓越;

更美在於其骨和魂,

不同於時下硬邦邦的審美標准,

敢於穿旗袍的女人,

都是大方從容、自信盎然的,

是那樣的鮮活靈動,

令人心生嚮往。

③ 《旗袍》廣東衛視活力影院演員表

穿黃色旗袍的女主角是狄慕容。(韓燁飾)
狄慕容 韓燁飾。
喬美儀 王藝曈飾。
錢紹剛 侯京健飾。

我很喜歡這個電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v=

④ 七仙女都叫什麼名字

1、大公主:玉環,天庭掌管神鳥。

2、二公主:玉紫,天庭掌管紫玉蘭花。

3、三公主:玉蘭,手持藍扇子。

4、四公主:玉琴,手持玉瓶,天庭掌管桃園。

5、五公主:玉娟,手持紅琉璃珠,天庭掌管神杜鵑鳥。

6、六公主:玉霞,手持七綵帶,天庭掌管花草樹木。

7、七公主:玉巧,手持七竅玲瓏梭,天庭掌管神蠶蟲 為神仙織布。

(4)黃梅戲黃旗袍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一、發展演變:

從漢代起,歷代多有七仙神話的記載。宋代有話本。元代多見於戲曲。

明代仍多見於戲曲,而在明代小說里少見。明 戲曲《織錦記》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體稱呼「七姑」。

明代小說《西遊記》也提到七仙的具體稱呼「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認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種色彩有關。

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

二、七仙女的相關神話故事:

七仙女三國魏曹植《靈芝篇》雲:「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家填門戶,不知何用歸。天人秉至德,神女為秉機。」即董永與七仙女故事最早之文獻記錄。黃梅戲及川戲等均本之,略雲董永家貧,賣身葬父。

天女七仙女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⑤ 旗袍又叫什麼

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滿族之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 鄧麗君旗袍照
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陳數旗袍照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現代旗袍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劉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現代旗袍(12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具有中國趣味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編輯本段旗袍特徵
綜述
古典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旗袍
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樣式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編輯本段製作工藝

⑥ 《旗袍》關萍露原型是誰

關露,原名胡壽楣。

熱播諜戰劇旗袍主人公關萍露原型之一,1907年出生於山西右玉縣,15歲時父母雙雙離世,她和妹妹胡綉楓隨二姨生活,20歲時,關露考入上海法學院,一年後轉入南京中央大學繼續學習。

1930年關露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她的故鄉從此,她寫詩,創作小說,為電影歌曲作詞,翻譯外國文學作品與潘柳黛、張愛玲、蘇青合稱為「民國四大才女」,眼看她如一顆明星在上海灘冉冉升起,卻突然在文壇上消失了。

對旗袍的介紹。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

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⑦ 黃色的古風旗袍,穿起來特別的顯氣質,這樣子的一身穿搭你會喜歡嗎

黃色的古風旗袍,穿起來特別的顯氣質,還有種大家閨秀的感覺,這樣子的一身穿搭我會喜歡。中式風旗袍還是比較適合日常出門逛街穿的,出門拍照也是非常不錯的呢~中式風旗袍拍照真的太香了!簡直就是YYDS !一穿立刻有了古典氣質美人的感覺。一般那些喜歡傳統古風穿搭的小姐姐們下了班後復古的旗袍經典又時尚,修身的版型還能很好地展現凹凸有致的身材。時尚的,中式的風格,將時尚與古典相融合在一起,性感又迷人,讓你即使在下了班之後也能凸顯優雅的女人味。

小姐姐手裡的這款手包的配色看起來十分的溫柔大方。所以說小姐姐們快跟著我一起學習穿搭吧!

⑧ 張柏芝有一部電影或電視劇,零一或者零二年的,裡面有幾個鏡頭穿著黃色旗袍,求影視名,急急急

張柏芝有一部電影或電視劇,零一或者零二年的,裡面有幾個鏡頭穿著黃色旗袍,求影視名,

回答:

是 張柏芝 主演的電影《老夫子2001》。

《老夫子2001》

是由徐克監制,邱禮濤執導,張柏芝、謝霆鋒領銜主演的真人動畫喜劇片。

(影片改編自王澤漫畫《老夫子》。)

根據題目圖片 你說的是這張(截圖)這件衣服,上衣和您的圖片是一樣的。

⑨ 有一部小電影,女主角穿黃色旗袍扎倆發髻她叫什麼啊

少女擒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