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評彈為什麼要穿長衫旗袍
擴展閱讀
海寧真皮皮衣怎麼用 2025-05-14 13:22:05
女孩子紅裙子怎麼做 2025-05-14 13:21:24
重慶哪裡有賣女裝的小店 2025-05-14 13:09:10

評彈為什麼要穿長衫旗袍

發布時間: 2022-09-25 04:11:46

㈠ 旗袍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我對這方面沒什麼了解。
我給你找了,看看幫得上忙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5c1a4010007rw.html(由來)

http://wenku..com/view/3a23057502768e9951e73831.html(特色)
不過感覺談特色的有點少,差不多就是把女性婉媚的特點張顯出來

㈡ 蘇州評彈和崑曲的區別

1: 藝術類型的區別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它產生並流行於蘇州,以及江、浙、滬一帶。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 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2:歷史源流的區別

蘇州評話源於宋代說話伎藝。有表,有白,有類似賦贊的韻文,和蘇州評話相同。「彈詞」一詞,始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其中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

明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明代時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崑曲」。

3:演出形式的區別

蘇州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

昆劇表演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

(2)評彈為什麼要穿長衫旗袍擴展閱讀:

蘇州評彈的主要流派:

蘇州評彈大致可分三大流派 ,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經百餘年的發展,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

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琴調」。周(玉泉)調是在「馬調」基礎上的發展,而蔣(月泉)調又出自「周調」,如此發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興旺景象。

㈢ 旗袍文化是什麼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中國旗袍的文化內涵:

中國旗袍永久的魅力在於它的變化無窮,其獨特的個性和神韻與現代時裝審美觀念相通。在時裝國際化的時代,旗袍雖然已難以重現其鼎盛時期的服飾壟斷局面,但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已經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一、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韓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事實上,兩者還是頗有差異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被逐漸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不相悖。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袍服,一般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緊窄合體,利於騎射和其他劇烈活動。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式樣,比較典型的有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將袍服視為其典型服飾。

今天我們見到的所謂「旗袍」,不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而是多個民族服飾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

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統稱為「旗袍」,有朝袍、龍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有後世的旗袍有血緣關系。

五、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在20世紀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黃金時代的延續。戰爭硝煙彌漫,大多數國民無心於服飾的奢靡。經濟蕭條,物價飛漲,物資匱乏,出於經濟實用等考慮,40年代初的旗袍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

夏季多傾向於去掉袖子,降低領高,省去種種繁瑣的裝飾,更為簡潔適體。土布、本白棉布、毛藍布(又稱愛國布)成為常用的面料。此時的旗袍雖然裝飾簡單,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裝的主流。

抗戰勝利後,改良旗袍更為廣泛的流行,開始收省還不明顯,後來逐漸發展到吸腰省並使用裝袖,自此旗袍更為合體。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鏈也替代了傳統的盤香紐、直角紐,成為當時的時尚。這一時期旗袍變化的總趨勢是長度減短,更能表現女性曲線,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種多樣,穿著范圍更加廣泛。

參考資料來源:旗袍文化_網路

㈣ 民國時期,很多的大師多為「長衫控」,這是什麼原因呢

為何民國大師多是“長衫控”呢?因為在民國時代,長衫是身份的象徵,代表的是文化人,知識分子以及上層社會。平常百姓要是穿短衫的,這與穿長衫者成為鮮明對比。

㈤ 說相聲的人都要穿長衫登台,長衫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其實說相聲是從清末年間開始的,之後才慢慢開始流傳的,而相聲藝人所穿的長衫也是在清朝起源的,那時候的相聲藝人都是在街頭隨便找一地就說了,也沒有專門准備什麼表演的服裝,就和普通老百姓穿的一樣,因為當時民間主要的衣服不是長衫就是那種短衣短褲,干體力活的那種人穿的,長衫看起來就會比較正式一點,顯得自己更有文化一點,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穿的,所以說穿長褂也是對相聲藝術的一種尊重,表明自己是個文化人。

然後在民國的時候,他就作為了一個日常服裝被保留了下來,其實也是那種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穿的,是那種先生門頭穿的,有點現在所說的半禮服的感覺,至於全禮服就是長衫馬褂西褲皮鞋,這是中華民國時期標準的禮服,有點事情的時候就會穿出去,過日子就可以穿個長衫就可以了,出去見誰也比較有禮貌的,所以它在中華民國時期就作為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常服,就這么一直在社會上存在,

㈥ 蘇州評彈和崑曲的區別

蘇州評彈是曲藝,而崑曲是戲曲。蘇州評彈是結合說噱彈唱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較豐富。主要以蘇州方言來表達,其中「評」為評話,「彈」為彈詞。簡單來說就是一邊講故事一邊插幾段唱詞。還有分門別派的唱調。表演方式是高椅子、踏腳板。男子身穿長褂,女子衣著旗袍。用琵琶和三弦自彈自唱。崑曲是類似京劇的一種戲曲,結合生旦凈末丑,去演繹不同的角色。表演方式是身穿戲服,結合肢體動作一眼一板表演出來。當然崑曲不可能自己拿著琵琶自彈自唱。

㈦ 旗袍是從什麼時候流行的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在中國時尚前沿上海開始流行,後迅速風靡全國。1929年4月,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國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

㈧ 為什麼女說書藝人都穿旗袍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