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旗袍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嗎
首先,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旗袍是滿漢結合的產物。旗袍一開始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曼妙生姿,穿上後可以讓女性變得婀娜多姿。它是從滿族女人所穿的長袍演變而來的。清朝早期婦女的服飾可謂「滿漢並存、滿族 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 為時尚。從清代中期開始,滿漢服飾相互效仿,後來這種相互效仿的風氣越來越重,旗袍在滿漢服飾的相互融合中不斷得到發展。
其次,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來說,旗袍也是中西合璧的產物。1840年以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風東漸,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服飾也發生著潛在的變革。當時的上海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 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 社會大氣候滌盪著服飾裝扮上的陳規陋習,女裝趨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於是旗袍日漸流行。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 是社會的理想形象、文明的象徵和時尚的 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 學生裝扮。20世紀30、40年代,旗袍在汲取西式裁剪方法的基礎上改良了式樣,使其更為合體。
久而久之,旗袍就演變成了今天 的樣子。所以,旗袍是滿漢結合、中西合璧的產物。
❷ 旗袍是從什麼時候流行的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在中國時尚前沿上海開始流行,後迅速風靡全國。1929年4月,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國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
❸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3)旗袍是在什麼的生活中逐漸淡出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❹ 民國時期的旗袍是怎麼來的進口還是自己產的哪些品牌最著名
民國時期的旗袍,其實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有了,星河革命之後,中華民國就將它定義為普遍的女子服裝,生產這個旗袍的是自己生產的,並不是進口的。旗袍的品牌目前有這個龍鳳旗袍,有上海灘,有格格旗袍。
❺ 中國的旗袍消失了
樓上的,我感覺 你穿和服他們把你當做外國人,日本人,並不會親近你,本能的會排斥你,不要說別人,我也是這樣,你穿旗袍是國粹,試想一下,唐三彩和日本瓷器,你會欣賞你一樣,看你的腿說明你有吸引力
還有,穿的不好看就不穿了,中國國旗難看就不要了?
適當的去接觸一些,不要排斥,現在的國粹都要扔掉,你要那樣國粹?
至於為什麼不穿旗袍的原因,我看是因為戰亂之後,沒有得到和平的發展,所以會慢慢的遺忘,但是主導力的科學不是發展起來了嗎?
08年奧運會的時候,張藝謀不是倡導儒家思想嗎?隨著經濟等亂起八糟的發展,我想會有人無聊了,或者想做些貢獻的人去發掘他,旗袍不是還在實行嗎?雖然只是。。。。。。。。不過沒關系,要想讓它普及要有牛人付出吧。
❻ 旗袍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第一,旗袍。
旗袍在最近的這些年,逐漸的演變成了國服,1984年的時候是指定的女性外交人員的禮服,而1990年的時候,我國舉行的各種國際大型會議都使用旗袍作為禮儀服裝。2014年被選為了中國國母出席其他國家時,與其他國家的各領導人夫人會面時穿的禮服。
❼ 中式旗袍為何上面修身,下面分開,這種設計源於什麼時候
這種設計源於上世紀20年代。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之一,旗袍培譽為中國國粹,可以說是中國女性的國服。在世界歷史服飾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一朵炫麗的奇葩。關於旗袍的形成有些專家認為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期的深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現代的旗袍。
現如今,中式旗袍作為禮儀服裝出現在各種重要場合。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奧運會,亞運會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會選擇以旗袍作為禮儀服裝。在2011年5月23日,旗袍製作手工藝更是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❽ 旗袍傳承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你知道嗎
中國復興,旗袍文化走遍世界。中國5000年的文化歷史悠久。旗袍文化是中國文化長河中的一抹煙雲。旗袍文化的開始存在很大爭議。旗袍是清代最受歡迎的。旗袍文化起源於清代並不過分,但嚴格來說,旗袍在民國時期開始流行,現代旗袍的基本形式也在民國時期,所以一般來說,旗袍文化是指民國初期以後的旗袍文化。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旗袍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迫害。到目前為止,旗袍文化已經告別了輝煌的歷史,進入了低迷時期。經過30年的沉睡,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旗袍文化已經成功地走上了新的舞台,但很難超越鼎盛時期。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旗袍文化將繼續前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❾ 中國旗袍發展史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
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
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
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
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
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那麼最
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裝。「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
,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
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
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
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
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
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
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
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❿ 為什麼民國的時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現在卻少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
旗袍是非常挑體型的。
穿旗袍的人,必須有相當完美的體型,也就是長腿,細腰,翹臀和酥胸,缺一不可,尤其不能有小肚子。
能夠樂於穿旗袍的人,多是身材很好的女性,當然為此她們也很辛苦。
以特別愛旗袍的宋美齡為例,她壓根控制體重,每天都要稱重,一重立即減少食量。
當減少吃飯沒效果的時候,宋美齡還會抽煙,因為抽煙有一定減肥效果。
第二,當年的服飾比較貧乏
旗袍真正流行是20年代,當時中國 社會 還比較保守,辛亥革命不過10年。
而滿清末年,女人穿著是非常保守的。
短短十年間,雖然思想有一定開放,但要讓一個女孩公然穿著西洋的女裝,尤其是女裙在中國大街上走,恐怕還是會被指指點點的。
但旗袍不同,旗袍至少是中國服飾的演變,穿旗袍的女人不會有什麼麻煩。
其實最初的旗袍是比較保守的,第一不會露大腿,第二不會有明顯的胸部曲線,這都是後來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其實當時中國女性,想要選擇時裝,不是洋裝就是旗袍,沒其他選項了。
今天就不同,可以選擇面太多了,誰還願意穿旗袍。
第三,旗袍總體比較正式,不休閑。
旗袍樣式比較正式,一定要做工比較考究的旗袍才好看,也比較華麗。如果普通面料的旗袍,或者做工較差的,就不是很好看了,還不如普通連衣裙。
所以,旗袍比較適合參加正式的場合,不太適合休閑場所。
今天港澳台的正式場合,會有不少女人穿旗袍,但民間就很少了。
就像北京大街上,誰會穿著晚禮服走路,同一個道理。
旗袍是每個女性們的至愛。
小女子也極其鍾愛美侖美奐的旗袍。更能凸顯女性柔美身材,嬌艷動人、婀娜多姿的體態。
改良的旗袍在現代很多場合還是可以穿著的。例如:旗袍秀、私人聚會、假日活動等等……
現私人衣櫃里也珍藏好幾種不同款式經改良的旗袍。素色、花色,淺色、深色,件件有自身獨特的設計和魅力,愛不釋手的美麗,也有依依不捨的情愫。
為什麼民國盛行的旗袍,現在女性很少穿呢?
盡管時光匆匆流逝,穿旗袍的女性已不多。是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已不適應, 社會 也在不斷進步和變化,多元素的服裝提供女性們更多亮點的選擇。
但旗袍仍不失為國家在舉辦各種運動會上成為接待的服飾,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牢牢吸引世界各國友人驚嘆的目光,更是出現在各種節假日表演的服裝展示秀,深受大家的歡迎和喜愛。
旗袍作為中國國粹之一,在 時尚 界已越來越受寵愛,注入更多現代元素與其相融合,受更多愛美的女性青睞和追捧。
民國時,只有大城市裡的交際花,當官的太太們,富商的太太小姐們及有錢的大戶人家的女人穿旗袍。窮人穿不起,農村人當時窮的更穿不起。有衣穿就行了,像張家口,甘肅,寧夏每人都沒有一身衣服。不要看現在拍的電視劇當真的,連農村婦女都穿旗袍。查一查網上真實的老照片,問一問健在的老人,民國時中國有多落後,多窮。
女人能穿旗袍的一定優雅知性。
原來的戲子現在的明星穿旗袍雖然好看,但有一股風塵味,這就難免美中不足。
還有一種人穿旗袍好看的就是富婆,一身的肉,鼓得滿滿的,特有氣魄。
另一種被人忽視的,穿旗袍好看的人,就是守規矩人家的女兒,她們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清澈透明與清爽軟綿的味道……
其實,我本人很喜歡旗袍,又喜歡欣賞別人穿旗袍。
我希望中國女人都把旗袍當便服穿,這樣可以達到糾正女人不良習慣的目的。
女子先為人女兒,就得給父母長臉。
結婚後給丈夫和婆家長臉。
生孩子後給子女長臉。
總之一個優雅知性的女子,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歡迎,逗人喜愛。
這樣的好事,我建議女人就不用找借口了,直接把穿旗袍,當便衣吧。
民國時期恰是大清王朝沒落的後繼。婦女在家主內,男人在外掙錢養家。女人沒有較強的體力勞動,適合於旗袍裝飾。達官顯貴的男人們所娶的女人都是金枝玉葉,身材苗條,適合於旗袍裝飾。男女普遍認可旗袍裝飾為女人 時尚 裝飾。
解放後,婦女走上了 社會 工作崗位,一些工作不宜旗袍裝,加之批評封資修,旗袍裝淡出了服飾文化,……
自改革開放後,解禁了「封資修」束縛,旗袍裝又重新套上了阿拉多姿的女人身上……
從服飾基本的功能來說,旗袍是非常不適合現代的 社會 。哪怕是民國時期,旗袍也不適合大部分的普通人,所以真正穿旗袍的人實際上不多的。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日常之中是需要和柴米油鹽醬醋茶打交道的,特別是對於年輕人,大部分人還需要每天去工作。某些大城市的工作,996是常態,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是需要擠地鐵的,試問這種情況下穿旗袍是一個好選擇嗎?現代生活都是快節奏,可以旗袍上面那一排扣子就能夠讓大部分人崩潰,每天穿衣,脫衣就非常麻煩。
不要看影視劇上民國時期穿旗袍的女性多好看。要知道那個時候,能吃頓飽飯就不容易了,能夠穿旗袍的,多半家境是不錯的。旗袍這種服裝實際上更適合那種大戶人家的女子,衣食無憂,不用干什麼活,每天只需要負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行了。甚至她們那個時候不需要自己打扮,畢竟家裡都有好多丫鬟傭人,穿衣服、扣扣子都不需要自己動手。
旗袍最流行的時候是在民國,那個時候的旗袍主要也是在一些大城市。我們知道民國經濟發展水平是非常落後的,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鄉村人口佔到總人數的79%,市鎮人口佔到總人數的11%,城市人口佔到總人數的10%。
換句話來說,旗袍流行也不過在十分之一的人之中流行。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是不可能過這樣的生活。
旗袍和漢服實際上是一樣的,都是比較小眾的。如果真正想要在現代 社會 中成為日常服裝,那麼它們必定需要進行改良,以適應這個迅速變化的時代。
實際上從旗袍的發展 歷史 就能夠看出來,旗袍實際上也是不斷變化的。20實際20年代的時候,受西洋服飾的影響,旗袍由原來寬大的形制變得收腰合體,線條簡潔。它能夠突出女性身材,又能夠保留東方女性的含蓄。所以當時很多電影明星、 時尚 女郎、知識女性非常偏愛旗袍,而且旗袍的風格變化多樣。
旗袍是滿族女性服飾,最初是比較含蓄的,我們看滿清宮廷里那些格格穿的就是含蓄款,後來這東西漢族女性也喜歡穿了,就改良了些,更緊致了,開叉也高了些。民國期間最有名的旗袍粉絲莫過於宋美齡了,據說有上萬件,而且用料都很名貴,她也有資本這么穿。
穿旗袍確實是民國 時尚 女性的首選服飾,一來凸顯身材,二來旗袍面料質感能給人一種高貴感。三來,側開襟的,穿起來方便。所以我們看很多民國知名女性的留影大多是旗袍照
那麼為什麼到了現代沒幾個人穿了呢,我想不外幾個原因,最重要的就是過時了,民國時期男性都穿什麼呢?標准裝扮是長袍馬褂,這其實也是清朝流傳下來的習慣,曾左李胡都有長袍馬褂留影,民國期間男性名人也都是一襲長袍馬褂裝扮。就連宋美齡的老公常凱申也有這樣的照片存世。到如今,歷經了軍閥混戰,八年抗戰,國共內戰,抗美援朝等戰爭及其它運動後,旗袍不可避免地過時了,哪有什麼服裝可以一火二百年呢?現在台灣地區也沒幾個人穿它啊。如果不是它還有一點 歷史 價值的話估計連提都不會有人提,被徹底埋在 歷史 里了。
到了近些年,旗袍運用多是在一些禮儀性或服務性質的場合出現,這已經背離了它存在的初衷,那就是高貴典雅。所以沒有幾個人會穿,現在與民國穿旗袍唯一重疊的行業是舞女。
因為目前主流流行不同和選擇更多而已
以前能吃上窩窩頭的時候很幸福。現在給你窩窩頭,饅頭,面條,腸粉,點心,米飯,各色佳餚。你打算一個月里吃幾天窩窩頭呢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旗袍對著裝來說算偏正式導致很多女性朋友認為穿旗袍比較張揚和高調。旗袍對身材和氣質的不同呈現的美感差異也大很容易產生對比,所以很多女孩子對它又愛又恨望而卻步
我就很愛旗袍,並且尤其衷愛老旗袍。一年四季有3季離不開旗袍,目前衣櫃里幾十件旗袍
中華民國始於1912年,結束於1949年,自辛亥革命前後,新文化運動喚起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輕松、愉快的思想成為了年輕男女的理想追求目標。中國女性開始意識到「曲線美」的時期,傳統與 時尚 的碰撞,女裝由寬大變的窄小,袖子由長變短。
而我們覺得旗袍在民國時期很流行是從影視作品上了解到的。其實除了旗袍,還有其他服飾在民國時期也是非常流行的。其中有各式各樣的西式連衣裙,西式洋裝,上衣+半身裙的學生裝,簡約中山裝的上下衣褲。
旗袍是起始於1920年代開始於上海,隨後風靡全國,19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
旗袍在民國時期的流行是思想從封閉走向開放,是時代的一個象徵。那些落入風塵,開放的妓女們或者是那些走出深閨的新潮女性們,是引領旗袍流行的先行者模特兒,最具影響力的是長三堂子中的名妓們。
旗袍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可以作為傳統服飾去傳承,但時代是不停地變更發展的,改革開放後也經過幾輪的時裝變革,信息化的時代讓我們從局限性走向多元化,旗袍不在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旗袍非常具有年代感,在版型方面趨於正式,在現代生活中若不是特定場合,穿旗袍會看起來過於隆重,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把旗袍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而且現今的女性們在儀態舉止上比較自由,若穿上旗袍就不能隨意地跑動,舉手投足會受到各種限制,時刻提醒自己抬頭挺胸收腹,不然顯得不倫不類,無法滿足動如脫兔追公交車,擠地鐵,玩過山車的女性們。
旗袍非常具有古典韻味,非常挑氣質,並非適合每一個女性。長相男性化,體型魁梧,氣質粗獷的女性就不適合穿,假如王菲的女兒竇靖童穿上旗袍,很難相得益彰。多元化的現代需要多元化的服裝去滿足各種氣質個性的女性。
最後就是身材體型了,旗袍的設計非常具有曲線感,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但是旗袍對身材的要求非常高,並非每個女性都有凹凸有致的身材,身材不好的女性不僅不能穿出旗袍的美感,還放大暴露體型的缺點。
像這樣的體型,沒辦法想像她穿旗袍會是怎麼樣的效果。畢竟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穿旗袍應該是這樣的。
雖然旗袍不再是流行款式,但是對於中國文化傳承是極具意義的。旗袍作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 歷史 服裝。旗袍文化傳承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也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 時尚 之美。但是需要將旗袍文化復興,還需要大家對傳統文化多多關注,為文化的傳承出一份力量。
因為旗袍對身材要求比較高 旗袍最適合的是削肩瘦腰的身形 還要有氣質才能穿出氣韻 最重要的是以前旗袍比較便宜 現在一般的旗袍因為料子不太好 貼身穿的話對皮膚不是太好 而且夏天又很熱 所以 穿旗袍的女生就比較少了,但是還是會嚮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