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林徽因旗袍什麼形制
擴展閱讀
韓國人為什麼戴手套 2025-05-20 23:38:08

林徽因旗袍什麼形制

發布時間: 2022-09-04 06:48:28

㈠ 李沁在《遇見天壇》裡面的林徽因造型曝光,白色碎花旗袍,氣質溫婉,你怎麼看

對於我來說:「李沁氣質太好了」。李沁完全有著不同的裝扮,這種美就是一種新高度。正是因為有著不同的美感,李沁在娛樂圈當中,讓自己的識別度不斷的上升。每一次改編造型的時候,都能驚艷到我們。

李沁這種造型裝扮確實很適合這種角色,因為旗袍的造型顯得很溫婉。不得不說,如果李沁要是真正生活在那個年代,確實得驚艷很多人。

㈡ 旗袍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我對這方面沒什麼了解。
我給你找了,看看幫得上忙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5c1a4010007rw.html(由來)

http://wenku..com/view/3a23057502768e9951e73831.html(特色)
不過感覺談特色的有點少,差不多就是把女性婉媚的特點張顯出來

㈢ 女星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旗袍造型

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之一,整個旗袍的設計都是非常貼合女性身材的,穿起來盡顯女人味兒。人們都說時尚是一個圈,在娛樂圈當中旗袍造型一直是非常受女星喜愛的,很多女明星也有著非常經典的旗袍造型,接下來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很多人說到旗袍就一定會提到宋軼。宋軼的本人長相清冷,一雙丹鳳眼盡顯嫵媚氣質,小骨架身材也非常適合穿旗袍這一類的服裝。宋軼的每一個旗袍造型都會讓人覺得無可挑剔,給人感覺就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人,簡直就像是從民國走出來的女明星,由內而外都散發著屬於自己的氣質。宋軼穿著一身經典款的長款旗袍,勾勒出自己完美的身材曲線,每套旗袍都可以完美襯托出宋軼的清冷氣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㈣ 李沁飾演林徽因旗袍造型曝光,網友大呼演民國戲吧,她適合民國戲嗎

李沁本身就是以古典美女著稱的,包括出演的角色都以古裝為主,而且每一次都拿捏的恰到好處,真的是超級適合民國戲。好像骨子裡本身就有一種美感,這次出演林徽因,又是讓大家眼前一亮。李沁穿著一件白色綉花旗袍。雖然不像其他款式那樣性感,但這款旗袍特別精緻。

再也不要說李沁和孫怡像了好嘛?兩個人雖然都美,但是美麗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我感覺李沁就是旗袍的衣架子,所以必須要誇贊一下。民國戲找她演肯定是沒有錯的,畢竟除了美貌之外,李沁還有自己的神韻在裡面,這一點也一定要誇贊一下,綜合來說就是合適對了!

㈤ 李沁在《因為遇見你》中的旗袍造型好看嗎

李沁在《因為遇見你》當中穿上旗袍將一種文藝優雅的氣質散發出來,她透露出的是一種江南的小家碧玉里的一種特殊的氣質,非常的吸引人。小編相信屏幕前的小夥伴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應該是比較注重自己的穿搭問題的,因為現在這種看臉的時代,一個人的外表真的是太重要了,所以我們不能像以前那種年代一樣隨便亂穿,我們要跟隨著場合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衣物。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評論哦!

㈥ 請用中國話簡單介紹一下中國旗袍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70]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㈦ 旗袍文化是什麼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中國旗袍的文化內涵:

中國旗袍永久的魅力在於它的變化無窮,其獨特的個性和神韻與現代時裝審美觀念相通。在時裝國際化的時代,旗袍雖然已難以重現其鼎盛時期的服飾壟斷局面,但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已經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一、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韓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事實上,兩者還是頗有差異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被逐漸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不相悖。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袍服,一般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緊窄合體,利於騎射和其他劇烈活動。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式樣,比較典型的有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將袍服視為其典型服飾。

今天我們見到的所謂「旗袍」,不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而是多個民族服飾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

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統稱為「旗袍」,有朝袍、龍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有後世的旗袍有血緣關系。

五、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在20世紀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黃金時代的延續。戰爭硝煙彌漫,大多數國民無心於服飾的奢靡。經濟蕭條,物價飛漲,物資匱乏,出於經濟實用等考慮,40年代初的旗袍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

夏季多傾向於去掉袖子,降低領高,省去種種繁瑣的裝飾,更為簡潔適體。土布、本白棉布、毛藍布(又稱愛國布)成為常用的面料。此時的旗袍雖然裝飾簡單,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裝的主流。

抗戰勝利後,改良旗袍更為廣泛的流行,開始收省還不明顯,後來逐漸發展到吸腰省並使用裝袖,自此旗袍更為合體。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鏈也替代了傳統的盤香紐、直角紐,成為當時的時尚。這一時期旗袍變化的總趨勢是長度減短,更能表現女性曲線,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種多樣,穿著范圍更加廣泛。

參考資料來源:旗袍文化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