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孔雀舞搭配什麼鞋子好看
擴展閱讀
夢見買童裝是什麼預兆 2025-05-23 13:12:35
為什麼睡衣總是跑上去 2025-05-23 13:11:47
女裝秋裝什麼月份開始 2025-05-23 13:05:17

旗袍孔雀舞搭配什麼鞋子好看

發布時間: 2022-08-28 18:36:50

⑴ 孔雀藍搭配什麼顏色好 高貴

孔雀藍搭配白顏色更顯高貴。孔雀藍色和白色是很好的情侶色搭配,而且不但高貴更顯時尚感。

孔雀藍搭配黑顏色。也可以搭配褐色。或者也可以搭配黃色杏黃色都很好看。

⑵ 姜還是老的辣,鍾麗緹穿旗袍過年輸給婆婆閨蜜,你覺得鍾麗緹的衣品怎麼樣

姜還是老的辣,鍾麗緹穿旗袍過年輸給婆婆閨蜜,你覺得鍾麗緹的衣品怎麼樣?

女性女裙豐富多彩,可是如果說到極具中國風元素的,那非旗袍莫屬,從20世紀到當代,旗袍幾乎就沒被別人忘卻過,尤其是這幾年,伴隨著年輕女性不會再受傳統的拘束,穿著打扮可謂是愈來愈醒目,旗袍也是深受大夥兒的喜愛,上半身率很高,此外也是根據當代元素來提升外觀的誘惑力。

說起在身材這一塊,鍾麗緹可真沒怕過誰,成名出道幾十年,鍾麗緹盡管也是擁有高超的表演,但是大夥兒針對她的印象或是滯留在身材這一塊,怎麼搭配全是內置PS的實際效果,那完善曲線圖僅有在她的身上才可以呈現得酣暢淋漓,且沒有一絲絲的艷俗感,女性味十足。

4、穿衣搭配小常識:哪吒頭裝飾設計,看不出來真正年紀

妝發自始至終全是女性穿衣服拍照pose里不可缺少的一個階段,豐富多彩的關鍵點可以提高總體的藝術美度,可是謹記不必背道而馳,以防發生缺陷,不利總體拍照pose。

說到關鍵點這一塊,鍾麗緹是眾所周知的會拍照pose,此次雖然輸掉身材,可是哪吒頭穿著打扮的鍾麗緹依然很搶鏡頭,看不出來真正年紀,可鹽可甜的風格,太會裝扮了。

⑶ 白色旗袍裙搭配蝴蝶結漆皮鞋,古典秀氣,你喜歡穿旗袍嗎

白色旗袍裙搭配蝴蝶結漆皮鞋,古典秀氣,我喜歡穿旗袍。圓臉肉嘟嘟的女人穿著珠光白色的連衣裙,高密度紡織下的白裙呈現一種優雅細膩的美。外搭一件橘粉色小風衣,夢幻艷美。白色搭配橘粉色,組合起來的顏色就像天邊的朝霞一般,魅力無限。配合女人烏黑的頭發,整體來看具有一種古典風格的優雅和成熟。旗袍適合生在南方水鄉的女子,最能展現娉婷婉約的小女人性情。個人來說的話,不是很喜歡穿旗袍。

像賈靜雯和戚薇那樣美麗大氣的長相,穿小家碧玉風格的旗袍,就不如穿一些洋氣時興的顏色和款式。T台上的超模們大多美的大氣而別具一格,就算少有的清秀仙美或者五官精緻,也無一不是飽含大氣之姿的。更不用說她們國際范兒的氣質和磁場了。所以就能很好地展現出富含高級感的尖端時尚。

⑷ 怎麼挑一條適合自己的旗袍

1、 首先看年齡

上到八十歲老奶奶,下到豆寇少女,都能夠穿旗袍。但在旗袍的選取上,還是有講究的。

少女時期是最美麗的時候,可以選取一些素色的,花型簡單一些的旗袍,畢竟過度復雜的花型會看上去比較老,像那類清新自然,並且簡潔明了的旗袍裙,也是比較寬松的,是很合適美少女的氣質的,因此穿一點棉麻的旗袍,也是不可能出差錯的,並且要花型簡潔明了。如此就能穿出屬於這個年紀的恬靜。

⑸ 少數民族穿什麼鞋

壯族女鞋配色雅緻,鞋尖勾回,刺綉紋樣往往是抽象與具象圖形相結合,體現出本民族粗放雅細的雙重風格。同時壯族婦女還愛穿有搭袢的綉花鞋,她們用彩色線在鞋頭上刺綉人物與植物花葉,使人與自然在鞋飾中融合一體。水族的綉花鞋均是滿幫綉花,幾何圖樣頭尾相連,後跟部位採用補花圖案,工藝精美耐看,針法變化多樣。為了適應多雨潮濕環境,心靈手巧的水族人還穿一種稱為「者華」的有釘布鞋,這種鞋的鞋幫也是用線納縫,並塗上桐油,鞋底上裝有17顆平頭鐵釘,防濕又防滑,在天無三日晴的貴州地區很適用泥濘的山路。侗族布鞋多綉有流暢多變的植物紋樣,表現了侗族姑娘活潑、細膩的情懷。納西族綉花布鞋喜用大紅寬沿口,鞋幫下圍用綵線綉上生動艷麗的鳥禽花草,體現了該民族「天地與我共生」的古老樸素哲理,蒙古族地處北部天寒地凍的環境,常穿保暖性良好的布靴,雖然冬季白雪茫茫,但鞋面上鮮艷的植物花草卻給人們帶來了春天的氣息。達斡爾族布鞋是典型的雙梁鞋,雙梁包黑布,在藍色鞋幫上綉有彩色花卉,鞋頭沖出鞋底一般在3公分左右,造型奇特,實用價值高,適應野外奔跑。彝族花鞋屬勾勾鞋,鞋頭部分連同鞋底上翹勾回,適應農田與雜草叢生的作業環境。在深色鞋幫上綉出的紋樣色彩搭配樸素,圖案動感強烈,遠看是花,近花是鳥,耐人尋味,體現了彝族婦女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品格。在少數民族花鞋中,漢族最熟悉的是滿族的高底鞋了,此種鞋飾又稱「花盆鞋」,其高底位於鞋底的正中(所以不能稱高跟鞋),一般高7-10公分,用木頭製成,外裹白布,鞋幫綉滿回紋和花草,鞋頭飾有絲線編成的長穗。據傳這種高底的來源是滿族先人在上山採集食物時,為防蛇咬和沾濕鞋底便在鞋底捆綁一塊木頭,後來逐漸變成了高底鞋。這種高底鞋能成使穿著者身材修長,走起路來更婀娜多姿,同時高底鞋與旗袍相配使用更是相得益彰,使長旗袍不至拖地,還能掩蓋雙腳。
畲族,自稱"山哈",意思是"居住山上的客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省的丘陵地帶,從事梯田與旱地耕作。由於位處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除了少數聚居區外,傳統的服飾和風俗習慣保留不多。民族服飾以頭飾的"鳳冠"和"牛角帽"聞名,服飾的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您現在看到的這雙"腳龍套",又稱"鞋襪",用藍色土布縫制,鞋幫前部用黑色土布,加白點作為裝飾;後部為暗紅色"硬布",上綉有纏枝梅花圖案,既美觀大方,又可保持鞋襪不變形。鞋底亦為藍布,用白線納制,形成片片魚鱗紋,周邊則鑲有鋸齒紋.
海南黎族綉花鞋是生活在海南省通什縣的黎族鞋飾,屬於典型的"尖尖鞋",鞋頭形如尖尖的三角形,故名。鞋底為麻繩納制的千層底,毛邊。鞋幫飾有花帶葉的花紋圖案,圖案中間零星點綴金屬片,煞是好看。沿口鑲成鋸齒紋並加彩條。後幫處是淡藍色布製作,上綉有雲頭紋,顏色與圖案相得益彰。
海南黎族綉花鞋,黎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海南省,有九個支系,各有特點。相傳,黎族是從中原逐漸南遷到海南的古老民族,所保存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就是遠古的遺存,其中以紋身最具特色。這里展出的黎族綉花鞋為千層底,頭微翹,鞋面以各色布塊拼接而成;鞋面通體綉有勾雲紋,以金錢勾勒,鞋前部用彩色絲線綴以亮片綉出「甘工鳥」紋,寓意吉祥。鞋頭用雙色絲線緻密地滾邊。該鞋的紋飾相當華麗,色彩豐富.
仡佬族綉花女童鞋,鞋底為布納千層底,鞋面為黑絨布,與鞋底交接處為紫色布,鞋沿帶 ,作固定之用,鞋前端用綵線綉有對花,富有立體感,極受女孩喜愛。仡佬族童鞋,仡佬族主要分布我國雲貴高原東部,其中以貴州省最為集中。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仡佬族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習俗,但由於人口少且居住分散,這些傳統的文化正面臨迅速消失的危險。精工巧織的仡佬族婦女以編織美觀牢固、不褪色的"鐵笛布"而聞名。仡佬族的綉花鞋口沿和鞋頭都有綉花,鞋頭略上翹,花飾部分佔鞋幫的三分之一,造型別致、圖案美麗,色彩富有民間特色。
水族婦女綉花鞋 鞋底為布制千層底,部面的頭部為紅色布料,鞋後跟部為藍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鞋幫上先用絲線刺綉成底色圖案,然後再採用"馬尾綉"的方法,捲曲成各種幾何圖案拼鑲在鞋幫上,圖案為花卉、雲朵等紋樣。刺綉精美,做工講究。水族婦女多在莊重的場合或走親戚時穿,並配上百褶裙和銀扣上衣,十分典雅華貴。水族綉花鞋,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獨山、都勻、凱里等縣市,少數散居在廣西、雲南等省。水族自稱"雖",稱為"水家"、"水家苗"等,其現行族名"水"系由自稱"雖"轉音得來。水族的鞋飾同雲貴地區的苗、瑤、壯、侗等民族有許多共同性特點,喜愛穿用"勾頭"的綉花鞋。這里展示的水族綉花鞋製作工藝非常講究,先用干竹筍葉剪出鞋底模型,用舊布依樣層層加厚,做成"千層底";再將剪好的鞋面罩上絨布綉花,圖案各式各樣,多為禽鳥花卉,有時在鞋頭綴毛線絨球;最後是將幫與底縫合。一般而言,製作一雙綉花鞋,熟練的婦女大概需2-3周時間,普通婦女則需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侗族的女涼鞋,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湖南等地。由於所處地區氣候潮熱,服飾多以透氣性好的裙子、綁腿、涼鞋等為主。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婦女喜愛的綉花涼鞋。該鞋為布料手工縫制,鞋底為麻線納成的布底,工藝十分講究。該鞋的造型亦很別致,只要後部有鞋幫,鞋頭以細長布條與鞋尾相連,既簡單明快,又堅固耐用。在細布條、尾幫等處綉有花卉,間以金屬片點綴,凸顯了侗族刺綉一絲不苟的風格,表現了侗族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這樣的鞋飾穿著不僅涼爽實用,而且美觀大方。侗族綉花鞋,侗族自稱"更"、"君"或"金",漢族稱之為"侗家"或"侗人"。主要從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稱。
壯族「回頭」綉花鞋多為婦女穿。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作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紅、深紅、青、黃、綠等色彩,紋樣有龍紋、雙獅滾球、蝶花、喜鵲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淺紅、深紅等色,紋樣有雲、龍、天地、獅獸等。這里展出的是壯族家居「回頭」女綉花鞋。鞋尖呈三角錐狀,尖部呈「回頭」狀。鞋面為藍布,上有用黃、紅、綠線綉成花草圖案。鞋底為用麻線納的千層底,針腳細密,堅固耐穿。
壯族「回頭」綉花喜鞋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是居住在嶺南的土著民族,以前自稱為「布壯」、「布儂」等,在服飾、風俗習慣等方面仍然保留著濃厚的民族風韻。這里展出的是壯族婦女日常穿用的「喜鞋」。這種「喜鞋」也在結婚場合穿,鞋面上有「喜」字或喜鵲、梅花等圖案,寓意吉慶喜氣。鞋尖為三角錐狀,呈「回頭」狀。鞋面為藍布,上有用紅、金、綠線綉成的花草圖案。鞋底為用麻線納的千層底,針腳細密,堅固耐穿。
瑤族綉花「三寸金蓮」
瑤族的綉花鞋通常為「大腳鞋」,但由於受到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生活習俗仿效漢族,婦女裹小腳就是突出的一例。「三寸金蓮」是清末民初瑤族貴族婦女家居時穿用的小腳鞋,其造型、花紋與漢族的「三寸金蓮」不同。鞋面為黃緞布,上綉太陽、鳳凰、花草等圖案,色彩斑斕,極具變化。此鞋開口較闊,黑布鑲邊,藍布為底,用麻線納成後又在前後各加一塊羊皮,既防滑,又耐磨。該鞋無論是刺綉工藝、色彩搭配,還是材料的選擇都是典型的瑤族風格。

瑤族綉花鞋
瑤族是一個分布十分廣泛的南方民族,支系復雜,以服飾來劃分就有「花褲瑤」、「花籃瑤」等不同稱謂。鞋的式樣也很多,湘桂交界處的瑤族綉花鞋有兩種:一是節日喜慶時穿的「鑲邊鞋」,一是姑娘出嫁時穿的"乘海鞋",也稱「登雲綉鞋」。「乘海鞋」鞋尖上翻,形如龍頭綵船,鞋面圖案猶如波濤洶涌,又似彩雲翻滾。傳說,瑤族先民在飄洋過海時,遇上風暴,只有一艘龍船化險為夷。於是,有了龍船形狀的「乘海鞋」。這里展示的這雙綉花鞋,是典型的「纏綉」,青色綢布面上綉有抽象的雲頭紋、魚紋、鳥紋等圖案,以綵線為主,間有金屬亮片修飾,鞋口作螺旋紋裝飾。整個鞋子美觀大方,是瑤族傳統手工鞋的代表作。
布依族綉花鞋,布依族絕大部分聚居在貴州省,也有少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羅甸、望漠地區。貴州地區的綉花鞋鞋尖細小,向上翹起。雲南地區的綉花鞋一般鞋鼻上翹,鞋幫綉滿花卉圖案,俗稱「貓鼻子花鞋」,布依語稱「海蘭高」。現在,這種滿花綉鞋逐漸變成半形或鞋尖處綉小花。您所看到的是貴州省布依族女童穿用的軟底綉花鞋。鞋底為布制軟底,且綉有紅色花紋。鞋幫為紅色,左鞋幫為緞面,右鞋幫為布面,兩鞋幫上都綉有風火輪,前部綉有鮮花圖案,色彩艷麗,花紋細致,活靈活現,顯示出布依族婦女手工之精巧。整雙鞋在顏色和刺綉上都滿足了女孩們的愛美之心,因此大受歡迎。
土家族「籃籃兒鞋」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區。生活在漢族環繞之中,土家族在經濟、文化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這里展出的鞋主要流行於湘西土家族地區,是年輕女孩春秋季節的穿著,因形似竹籃,故土語稱「籃籃兒鞋」。該鞋為綠布面鑲黑邊帶絆女鞋。鞋面較薄,為布質,鑲邊,有橫絆;鞋底則是用棕麻與碎布相間粘合,曬干,再用結實的棉線納成的千層底,結實美觀。
苗族「龍鳳鞋」 苗族綉花鞋中的一種「龍鳳鞋」,該鞋為手工製作,鞋底以粗麻線納成的千層底;鞋面為紫色綢布,兩側用各色絲線對稱綉有龍鳳圖案兩對,並以白線勾勒外廓,綴有亮片;鞋口沿以苗綉裝飾。整雙鞋圖案極為抽象,裝飾華美,是苗綉中的代表作。通常為苗族婦女在結婚時穿用,表達對今後美好生活的祝願、
苗族綉花鞋 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廣西等省區,是一個人口眾多、支系復雜的南方少數民族。苗族刺綉遠近聞名,苗族婦女孩提時代就開始跟母親、姐姐或同齡人學習刺綉技藝,因此「苗綉」是少數民族刺綉工藝中的上乘之作。苗族的服飾也多以刺綉製成,或以綉片為裝飾。苗族人民平時一般穿麻涼鞋、草鞋、綉花布鞋、大魚棉鞋、船底鞋、釘子鞋(下雪時穿)等。這雙綉花鞋是苗族女鞋代表作,用布和緞子製作,為雙梁,上面多飾用花卉、禽鳥等圖案,是苗族婦女審美追求和情趣的生動表現。
羌族虎頭童鞋
是四川阿壩羌族幼童穿用的鞋。鞋底和鞋幫用整塊紅布縫制,鞋頭另用一塊紅布剪出虎頭形狀用線縫上,虎頭用綠、黃、黑、粉色毛線綉出五官,鞋口及虎頭邊沿均以白布鑲邊。這雙鞋造型古樸趣致,寄寓了長輩關愛之心。
羌族綉花「喜」 鞋
該鞋主要流行於四川廣元、平武等地的羌族人民中間。這是一雙極具羌族特色的綉花鞋,多為女子婚嫁時穿用,故稱「喜」鞋。這雙鞋完全為手工刺綉,鞋面為粉色布,上綉有「有鳳來儀」的圖案,預示吉祥如意、幸福美滿。鞋底為軟牛皮底,實用美觀。這雙「喜」鞋是民國時期的比較典型的羌族綉花鞋。羌族綉花鞋
羌族是古代羌人的後裔,最早生活在甘青地區,以游牧業為生,「羌」的本意已經暗示出與畜牧的密切關系,後逐漸南遷,生計方式也改為農牧結合的混合型。這里展示的這雙綉花鞋主要流行於四川阿壩地區,是典型的羌族鞋飾。該鞋為紫色綢鞋面,鞋幫前部為手工刺綉的人物、蛇、蝴蝶和花草圖案,中部則綉有吉祥鳥與花草紋樣,將人物、瑞獸和吉祥花草完美結合,既生動活潑、意趣盎然,又表達了羌族人民對美好世界的嚮往。羌族古樸渾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於此展露無遺。
傣族綉花鞋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傣族以種植水稻為主,西雙版納就是傣語"十二千田"的意思。傣族聚居地不僅保留著原始的天然生態,風光迷人,同時也保留著古老、奇特的民族習俗。傣族的綉花技藝十分高超。刺綉一般以白紗線通經,紅、黑緯線織花,由幾種不同紋樣連續圖案構成。刺綉配色大膽,常將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並置,瑰麗矚目,紋飾多為大象、孔雀、獅、馬、花樹、緬寺、人紋及一些菱形等幾何圖案,採用棉線或絲線,有時加入金線,更顯燦爛。這里展出的是傣族的綉花鞋。
納西族綉花鞋
納西族是我國西南地區古老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因由納西族巫師「東巴」使用而得名。納西族的鞋飾主要以布鞋為主,綉花鞋富有民族特色。比如有一定傳統的納西族「換腳鞋」,就是辦喜事時新娘贈給新郎的綉花鞋。這里展出的這雙綉花鞋鞋底是以麻線納成的千層底,翹頭,結實耐用並適用於山區行走。鞋面為綠色綢布,鞋上用彩色絲線對稱綉有連枝花卉,色彩明艷。
哈尼族少女綁腿
哈尼族是生活在我國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哈尼族自稱「卡多」、「豪尼」等,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創造了聞名遐邇的高山「梯田文化」。這里展出的是哈尼族少女綁腿。綁腿的底色為黑色,手工織成。然後根據個人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綉上多種花樣(多為橫條),再在合適的位置縫上銀泡和小鈴鐺。穿用時在綁腿上部用一串小珠子繫上用來固定住綁腿。哈尼族少女綁腿美觀實用,走路時,叮當叮當,充滿樂趣,深受少女們的喜愛。
白族「豬頭」童鞋
該鞋主要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地,學步兒童穿用。白族童鞋除了虎鞋外,還有豬鞋、貓鞋、兔鞋、蝴蝶鞋等。豬鞋形似小豬,全身用黑色布縫制而成,前部有「豬耳」和翹得高高的紅鼻子,後部則留有「豬尾巴」,像一頭可愛的小豬。其他童鞋均注重造型,並用鑲滾、挑綉等工藝點綴。白族兒童「虎鞋」生活在雲南大理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人傑地靈,風俗習慣獨特。農歷三月三是「趕月街」,白族婦女要穿綉花鞋。清代《月街詞》中「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婦女的包頭和綉花鞋。農歷4月23到25是傳統盛會「繞三村」,白族婦女要穿布制的「白節鞋」。白族綉花鞋不僅婦女喜愛,兒童也愛穿。您現在看到的這雙兒童「虎鞋」,與其他民族的虎頭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獨具民族特色。鞋為棉布底,紅色絨面,上綉有「分體」虎形,鞋幫頭部為虎頭,虎額頭有「王」字,上以毛裝飾,構圖十分講究。整個造型極似卧虎,寓意深遠。

彝族虎頭童鞋
生活在大、小涼山的彝族從遠古時代起就對老虎非常崇拜,處處表現出「虎文化」的痕跡。兒童穿用的「虎頭鞋」並不限於某一民族,而是許多民族共同喜愛的童鞋,但彝族虎頭鞋卻是其原始宗教與信仰的反映。該鞋為硬白布底,圓頭,鞋面以紅色絨布縫制,鞋幫前部成虎頭狀,以藍、綠、黃、黑、橙及粉紅色毛線綉出五官。虎頭沿及鞋口分別用橙、褐色絲絨滾邊,內襯兩側為紅綢。鞋的造型和顏色搭配獨具匠心,寓意孩子虎虎生威,茁壯成長。彝族勾尖綉花鞋,彝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四川的大、小涼山地區,少數分布在靠近雲南的貴州和廣西二省區。雲貴高原,群山聳立、萬河縱橫,在高山深谷中常常零星散布著一些湖泊和山間平壩(盆地),構成優美的自然景觀,彝族就居住其中。這雙綉花鞋屬於大腳鞋,是我國西南山區少數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樣式,它的綉工十分講究,花紋的圖案極為抽象,用色大膽。過火把節(即彝族年)時,女青年均穿著勾尖綉花鞋,透露出熱烈、紅火的氣氛。鞋型大致呈船形,鞋底前方連同鞋底上翹成尖狀,適應農田與雜草叢生的作業環境。鞋幫上綉滿五彩的花草、鳥獸。常用作嫁妝鞋,姑娘出嫁時穿用。這里有一個傳說,從前一個叫基妞的姑娘和一個叫格沙的小夥子是一對新婚夫妻。一次,基妞回婆家時,不幸被大蟒所吞,但她的勾尖鞋卻勾在了大蟒的嘴外。格沙知道後,殺死大蟒,剖開蟒腹救出了妻子。人都說,基妞之所以得救是勾尖綉花鞋有功。至今,姑娘出嫁時,母親、姑嫂及姑娘的女伴們會精心綉制出一雙雙勾尖鞋,送給她做嫁妝,祝福她一生平安幸福。
珞巴族女氈靴,珞巴族是我國10萬人口以下的「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東南部的墨脫、米林兩縣,與門巴族交錯分布。風俗習慣和藏族頗似,惟語言有別。珞巴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靴,皮靴多用牛皮作面,氈靴也較流行。您所看到的這雙珞巴族女子氈靴,和藏族氈靴基本一致,靴底為三層生牛皮,用粗棉線納成。該靴造型別致,色彩斑斕。鞋幫為紅色毛氈,靴靿為黑色毛氈,近靿處則為綠氈。靴底與靴幫相接處用紅、綠、藍、黃等幾色棉線綉出連續的幾何圖案,後跟部彩綉枝蔓草葉。整個靴面用各色綵線綉有吉祥圖案,中間雜有金線,富有極強的層次感。
門巴族的氈鞋。門巴族是我國10萬人口以下的"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東南部的墨脫、措那兩縣。由於長期和藏族生活在一起,風俗習慣深受藏族影響,這雙氈靴就突出表現出這種情況。和藏族一樣,門巴族也喜穿用牛皮或氈製作的皮靴和布靴,並用紅黑兩色氆氌鑲邊。靴底多用牛皮製作,結實耐用。鞋面上主要配有紅、綠、藍、黑等顏色。大多以紅色為主,並飾有各種花紋。您現在看到的門巴族男氈靴為千層底,由麻線與棕混合製成。鞋面主要以紅、綠、藍、黃等色組成。鞋靿由兩部分組成,與鞋幫相接處為綠氈,高筒部分為黑氈,鞋口至鞋靿處有一開縫,便於穿脫。

⑹ 穿旗袍加2條「孔雀尾巴」的唐嫣氣質有多驚艷

唐嫣是娛樂圈中為數不多的沒有一點點架子的人,平易近人的性格得到圈內人一致的好評。很多導演都願意與她合作拍電視劇或者電影,除此之外一些綜藝節目也經常邀請她。但是近年來很少出演電視劇或電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收獲了與羅晉愛情的結晶。想來工作重心也會向家庭一方傾斜。



唐嫣的這一身造型真的是非常的淑女,帶著一頂非常時尚的帽子用來遮擋陽光。穿著一件小黃色的外套,鮮艷的顏色讓人看起來十分具有活力,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她選擇了一件牛仔長裙。很多人都嘗試過穿牛仔裙,但是效果都不是那麼理想。看來牛仔裙還是比較適合身材高挑的人。唐嫣沒有同以往一樣,選擇高跟鞋,反而穿了一雙平底鞋。這是這件衣服的一大亮點,原來衣服也可以這樣搭配,真的是"學到了"!

⑺ 旗袍穿出古韻美和身材有沒有關系,哪些選擇也很重要

詩情畫意的秋天到了,也正是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季節,這個季節也像極了女人的中年,是女人魅力彰顯的時候。當一個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會自然散發出典雅又從容的氣質,這個年紀的女人穿旗袍更能穿出韻味,旗袍是充滿了懷舊情愫的,在女性一窈一窕的走動之間彰顯優雅的女人味,深情文藝又顯高級感!

女人的一生一定要穿過一次旗袍,才不至於遺憾。旗袍能將你姣好的氣質展現出來,也能讓你看到自己曼妙的身姿,彰顯出女子自信優雅、欲語還休的嫵媚風情,不穿上旗袍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美。

⑻ 穿什麼衣服跳中國舞

跳中國舞當然穿反映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了。

孔雀舞

⑼ 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和民居

朝鮮族長期生活在我國風光秀麗、物產豐富的東北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人主要聚居區,其它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還有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的,他們大約有190萬人。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族多數從事農業生產,尤其擅長種植水稻,延邊地區就是我國東北的主要水稻產區。中國的朝鮮族是部分人從明末清初陸續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朝鮮族服裝比較獨特,呈出現素凈、淡雅、輕盈的特點。其實朝鮮族的服飾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在初期,朝鮮族人民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主要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和近代文化的輸入,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

白色是朝鮮族的服裝最喜歡的顏色,象徵著純潔、善良、高尚、神聖的意義,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朝鮮民族服飾可分為官服、民服等,這些服裝的結構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擺、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餘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

官服為過去歷代王公貴族的服裝,依官位、官職、身分而異,但基本式樣大體一致。冕服為其代表,用黑色綢緞做團領,肩部有帶色之龍,袖口畫有火、華蟲、宗彝等圖案。裳用紅綢緞縫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圖案。「藻取其潔,粉米取其養入,黼取其斷,黻取背惡向善」。還有男痕跡女裝之別。

民服就分的很細了。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而且白色居多,「巴基」和「古克」就是其中的兩種,(「巴基」和「古克」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和「坎肩」)。「巴基」褲襠褲腿肥大,穿著陸隨便輕松,適合其盤腿席坐的習慣,褲腿有系絲帶,以防風寒;再就是「古克」,古克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作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後成男子的上衣衣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外套黑色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冬天上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褲襠和褲管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穿時將褲腰前部折起後繫上腰帶,褲管下口用布帶系綁。

女裝一般都是白色,分「則高利」和長裙,它們都是朝鮮族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無紐扣,用布帶打結,女性的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多有長皺褶,可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 褶筒裙、
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如今婦女 們穿用的衣料顏色更是絢麗多彩、不拘一格,只有短衣長裙這一傳統民族風格久久不變,因為它符合朝鮮族婦女的審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們溫順、善良和勤勞淳樸的美德。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擺、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擺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裙帶酚冥在裙腰兩側,穿時用纏腰一圈後系結在右腰一側。因為這種裙子很長,穿著時為了不使裙擺拖地,一般都把裙的一端從右邊提上來掖在系帶里。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

朝鮮族兒童多穿七彩上衣,色彩斑斕,好像彩虹在身,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可愛。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因此,喜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衣服,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關於七綵衣的起源,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是出於審美心理;有的認為是出於避邪的目的;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船形鞋是朝鮮族獨有的鞋。鞋樣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翹,用人造革或橡膠製成,柔軟舒適。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為白色、天藍色、綠色。此外朝鮮族服飾中還有一種七彩上衣,用七彩緞做成,象徵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會和喜慶活動時穿戴。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膠鞋,現在普遍穿膠鞋或皮鞋
回答者: 署傷 - 試用期 一級 3-4 21:22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 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