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代的旗袍有什麼特色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這是最普遍的旗袍起源的說法。
旗袍的特點、款式、接觸的社會層次也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
B. 在古代皇帝和官員的服裝上綉的圖案龍和蟒的區別是
龍和蟒的區別在於:
1、龍是神話傳說中的生物,蟒是大型爬行動物,十二生肖中龍排行第5,蟒歸蛇類排第6。
2、用作衣服紋飾顏色不同。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龍袍之上的龍是金黃色,蟒袍之上的蟒通常以石青色或深藍色為主。
3、古代歷史龍蟒的地位天壤之別,以龍為尊。
龍和蟒的區別是什麼?古代服飾里龍和蟒象徵的權力
物種區別:龍和蟒
龍是活在神話傳說中的生物,居於大海,可呼風喚雨,用來象徵祥瑞,與神話傳說中的鳳一起,龍鳳呈祥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美好的寓意。龍的種類眾多,有青龍、應龍、角龍、火龍、蟠龍、雲龍、行龍、蜃龍等,以五爪金龍為尊,誰也沒見過。
蟒是常見陸地爬行動物,棲息在雨林山地之中,擅長攀援,需要冬眠,分布在亞洲東部南部等諸多國家。因為具有極大的商業和葯用價值,蟒蛇成為瀕危動物。
紋飾用在古代服飾上的區分
01龍紋是如何誕生的,龍袍的至高無上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釜山合符,「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
當下國人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即是緣於此:皇帝會盟各部落,除了實現軍事和政治一統外,結合各部落的圖騰加工創作出新的動物形象,即為龍圖騰。
商周時期青銅器上開始出現過大量龍紋飾,作為權力的象徵,演變成天子的專屬,皇帝自此有「真龍天子」的稱呼,皇帝所穿的服飾上開始有龍紋刺綉,以龍袍呼之。
《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就是九五至尊。五是五爪,古代帝王龍袍刺綉至少有9條龍以上,北宋仁宗時期有12條的袞服,明代嘉靖七年設計的「燕弁服」甚至多達45條,主要用於盛典穿戴。
龍和蟒的區別是什麼?古代服飾里龍和蟒象徵的權力
封建社會中,龍袍所有者唯有皇帝一人。他人私造或私藏等同謀反,因此權力更迭的過程中,龍袍有時也會成為構陷對手的武器。
譬如楊冪主演的《宮鎖心玉》是以清朝康熙九龍奪嫡的背景展開,太子胤礽遭受陷害誤穿龍袍,洛晴川急中生智將五爪改為四爪,險象環生。可見在封建社會中,」龍「的地位至高無上,不可逾越。
02蟒紋吉祥,蟒袍象徵的地位演變
所謂「五爪為龍,四爪為蟒」,因蟒紋形似龍紋,在傳統文化中同樣寓意吉祥。衣袍上綉有蟒紋圖樣的即為蟒袍,雖然起源於明代,卻不是官員常制標准服飾,而是皇帝賞賜的尊榮,唯有做出巨大貢獻或者深受皇帝信任的臣屬方有機會獲得。物以稀為貴,為了保持其獨特尊貴,朝廷三令五申「文武官不許擅用蟒衣、飛魚、鬥牛、違禁華服異色」。
歷史上率先獲得穿蟒袍加身的官員,據聞是洪武朝學士羅復仁,後來的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歷史名人也曾獲賜蟒衣。士大夫以蟒袍加身為幸事,意味著位及人臣的尊榮。永樂皇帝還曾將蟒袍賜予過藩屬國及北方民族首領。
龍和蟒的區別是什麼?古代服飾里龍和蟒象徵的權力
到了清代,蟒袍所代表的地位就不明顯了,上至皇室宗親,下至最基層的十品官都可以穿著蟒袍,只不過衣服上的補子顏色以及蟒紋數量有區別罷了。
據《大清會典》記載,親王和郡王所著蟒袍通綉九蟒,貝勒以下至三品大員綉九蟒四爪,四品至六品綉八蟒四爪,七品至九品綉五蟒四爪。清代的龍不完全是五爪,蟒也不完全是四爪,比如高官可穿「五爪之蟒」,貴戚特賜也有機會穿著「四爪之龍」,至於何時為龍何時為蟒,是有嚴格要求的,顏色明黃、金黃及杏黃是皇室專屬,他人不可擅用。
龍和蟒的區別是什麼?古代服飾里龍和蟒象徵的權力
蟒袍廣袖,莊重威嚴,後來成為中國戲曲行業服裝的專業名稱。經典電視劇《包青天》里,包拯是龍圖閣大學士,穿著一身黑色威嚴的官服,形似龍袍,但其實那是戲曲服裝,四爪蟒袍。包拯是北宋官員,而明代之前並未有蟒袍,可見只是影視劇的效果需要。
C. 鰲拜旗袍上綉的什麼
梅蘭竹菊嘛,古代高雅清麗的象徵~旗袍本身就有那種古典的韻味,旗袍上綉菊,兩者交相輝映~望採納~
D. 旗袍的特點有哪些
如果你的身上有著三個特點,不要錯過旗袍,美的讓人羨慕
旗袍可以說是每個女人的心頭好了,不管是高矮胖瘦,都會對旗袍產生濃郁的興趣,因為旗袍代表的是東方美,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旗袍都有別具一格的美,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人對自己的身材不自信,不敢嘗試穿旗袍,別怕,如果你身上有這三個特點,就去大膽嘗試,美的讓人羨慕。
一、身材豐盈
如果你想很好的駕馭旗袍,首先就是不能太瘦,太瘦的話就撐不起來,旗袍就是以修身設計為主的,需要有著玲瓏的身段才能將旗袍穿出高低起伏的曲線美。太過於纖瘦型的女生穿旗袍會有一種寬松寬大的休閑感,這樣旗袍的韻味完全體現不出來,因此想要旗袍穿的性感,首先要凹凸有致的身材,不能太過於纖瘦,也不能太胖,恰到好處的豐滿最為恰當。
二、脖子修長
很多旗袍都採取了立領的設計,還有很多都是中領,因此穿旗袍對頸部的要求十分嚴格,如果脖子修長,則會更凸顯自身氣質,記得再搭配一些合適的耳飾,脖子沒有那麼長的仙女們也不要著急,如果想嘗試旗袍的話,一定不要選擇立領款。
三、儀態佳
想要穿上旗袍好看,儀態很重要,儀態和氣質又不相同,儀態所代表的是你的言行舉止,就算氣質不佳,也可以用好的儀態撐起來,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儀態的養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體態優雅,舉止大方得體的女人才能真正地體現出旗袍的古典美。
旗袍作為我國的傳統服飾,和我國傳統的沉穩、內斂的氣質相符,所以穿上旗袍要確保自己有得體的行為,同時不要有駝背、溜肩的儀態問題,如果有的話一定要努力矯正過來穿上旗袍才能美美的
E. 旗袍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什麼
旗袍的文化內涵:
旗袍文化內涵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象徵意義:
因為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一向崇尚溫和寬厚,追求溫馨祥和、凡事適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要求為人要謙虛謹慎、含蓄內斂,這樣的審美心理與旗袍表現的特徵是一致的。旗袍的高貴典雅使中國女性看起來更加優雅、嫻靜,同時也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
F. 清代的旗袍有什麼特色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這是最普遍的旗袍起源的說法。
旗袍的特點、款式、接觸的社會層次也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
G. 高考穿什麼顏色的旗袍
高考穿旗袍的顏色:
1、第一天,穿紅色旗袍,寓意「開門紅」!紅色的真絲旗袍高貴典雅,色彩濃烈飽和,氤氳著華美的光澤,不僅寓意美好,更能襯托出媽媽的端莊與優雅氣質,旗袍立領雅緻溫潤,優美的線條勾勒出完美的腰身,恰到好處的長度典雅大方,踩一雙高跟鞋,搭配一條珍珠項鏈,美成一道靚麗的風景。
(7)旗袍只綉龍圖有什麼寓意擴展閱讀:
黃色的刺綉旗袍裝,時尚與古典的完美結合,淡雅的黃色調,流動著高貴亮眼的光澤,寓意十分契合「走向輝煌」,簡約的領口時髦隨性,更顯頸部修長,精美的刺綉花典雅大方,載著中式復古的雅緻高級,恣意芳菲,腰間一根細細的腰帶裝點,不僅勾勒出完美的腰身,更拉長了視覺效果,低調奢華。
綠色的旗袍靜謐高貴,真絲的表面折射出亮眼的光澤,將媽媽襯得高貴華美,婉約到極致的古典樣式,沉靜又魅惑,經典的立領銜接著優美的襟型,精緻靈動的盤扣雅緻非常,曼妙的腰肢,頷首的溫存,寫不盡的人間純色,盡在旗袍的風情中。
H. 清朝宮廷里女子穿的旗袍的顏色有什麼意義有貴賤之分嗎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