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穿旗袍為什麼要撐傘
擴展閱讀
睡衣上衣太露怎麼解決 2025-05-25 12:25:21
廢舊橡膠手套有什麼用 2025-05-25 12:25:12
初中生為什麼要穿睡衣 2025-05-25 12:18:19

穿旗袍為什麼要撐傘

發布時間: 2022-08-26 06:15:43

① 旗袍的寓意

1、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的變化並不復雜。

2、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幾經變化,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臀的舊貌,讓女性的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適合了當時的風尚,促進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誕生幾乎成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傳到了外國,被西洋女子效仿穿著。

4、發展至今,旗袍的樣式花色都逐漸繁多,隨著復古風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繹昔日的精彩。作為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旗袍,有著悠久的歷史,象徵著華夏文明,襯托東方女性的優雅氣質,仍然在樣式上不斷創新,在時尚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點

旗袍樣式多樣,基本都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為開襟半襟形式,立領盤組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麗典雅的代名詞,展現女性的端莊優美與迷人曲線,非常適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徵。旗袍是傳統的象徵,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積淀,作為時裝,章顯女性的婉媚,承載著女性身上的雋永和優雅。

三、旗袍的花紋樣式

1、花草圖案

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花草圖案,就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蓮花等,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花紋圖案。

【梅】

梅花凌寒獨自開,所以堅韌、經霜傲雪等特質在人們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徵福祿壽喜財;梅花和喜鵲一起出現時,又代表著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蘭】

蘭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在旗袍上以蘭花作為裝飾,也能夠凸顯女性的溫婉氣質。

【竹】

高風亮節,堅韌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紋樣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綠的竹葉點綴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飽滿,雖然菊花的印象屬於悠閑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圖案卻有著富貴長壽的寓意。

花草圖案是旗袍紋樣當中運用最多的花紋,既可以簡單簡約,也可以富麗華貴。

② 民國時期,女子為什麼要穿旗袍

首先,能勾勒出女性美好的身材線條,展現女性美。
其次,民國時期是封建社會和現代社會交替過度時期,旗袍也是封建思想與現代思想相結合的產物。
希望能幫助你,謝謝。

③ 高考穿旗袍打傘什麼意思

高考穿旗袍打傘,什麼意思?穿旗袍肯定是旗開得勝呀,打傘的話就是說,希望孩子一通過

④ 穿旗袍做禮儀應該注意什麼

1.要根據自己的身材、氣質去選旗袍

肩膀圓溜,腰細,臀部豐滿,脖子長,胸部大小要合適,個頭適中1.60-1.70米,是穿旗袍的最佳身材。當然手臂粗的,可以穿中袖旗袍;腿粗,穿過膝的。脖子短的選短領。

2. 根據自己的膚色挑選顏色,皮膚白皙的可選范圍很廣

膚色偏黃色:適宜穿粉紅、桔紅等柔和的暖色調衣服。

皮膚黃棕色:適宜穿藍調或淺藍色服裝。皮膚黝黑:宜穿白色、淺灰色、淺紅色。

3.穿旗袍場合

比如日常生活,就不要穿長旗袍,最好是及膝蓋的。

其次,年紀長或出席隆重的場合,穿過膝,長一點的旗袍。

年紀不大,平常的話,短一點無所謂。

4. 穿上旗袍後,女人言談舉止要溫雅,要不然就很煞風景

5. 發型、絲襪、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高跟鞋等配件,都要與旗袍搭配

⑤ 穿旗袍有什麼講究

1、穿旗袍佩戴配飾更能加分

在細節上體現你的穿衣品味,在穿旗袍的時候搭配一些小配飾,是更能夠體現你的審美情趣。但是在佩戴配飾的時候也要注意配飾的風格,不要喧賓奪主。旗袍才是我們的重點,而配飾是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旗袍更顯生動亮麗。

2、穿旗袍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貼身

旗袍能夠展現女性的曲線美,但是也不要為了曲線美而特意去穿不合身的旗袍,過緊的旗袍不僅行動不便,而且還會讓穿旗袍的人有不舒適的感覺。最好的旗袍大小應該是能夠讓你的身體有活動的餘地,同時旗袍的衣領、袖子等地方也要細細查看是否裁剪製作得當。

3、穿旗袍要講究內搭

如果穿著的旗袍比較輕薄透氣,或者是無袖的旗袍,就需要格外注意旗袍的內搭了,不僅在顏色的選擇上要盡量淺色,和旗袍相配合,尺寸貼身也很重要,不要因為尺寸而外露。

4、穿旗袍要講究花色、面料

一般來說,年齡層次不一樣,選擇的旗袍的花色和面料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稍微年齡小一些的,在花色的選擇上可以比較大膽活潑一些,更顯活力。稍微年齡成熟一些的,可以選擇一些成熟穩重的花色,面料也偏向選擇高雅大方,更符合典雅的氣質。

5、穿旗袍要講究儀態

女性穿旗袍是十分講究儀態的,站著有站著的儀態,坐著有坐著的儀態,行走也有行走的儀態……不雅觀的行為會顯得和旗袍格格不入。

對於女性來說,動人的風度和儀表更容易為自己加分,留下好的印象,增添魅力。所以穿上旗袍之後也要十分注意儀態舉止。

⑥ 穿旗袍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事項呢

旗袍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服飾,最能展現東方之美。所有的女性都值得擁有一件旗袍。但要穿出韻味,一定要注意穿著細節。

第五,舉止大方,優雅。旗袍的適身剪裁特點,決定了穿著時,不可動作太大。行走、坐立、舉手投足要優雅,大的動作會使旗袍變型,暴露身材弱點。

第六,注意穿著時間地點。旗袍作為傳統服飾,登得了大雅之堂,也適合日常生活。重要場合選擇華麗、高級的旗袍。日常生活,選擇朴實、淡雅的旗袍。

願大家都能穿出旗袍的韻味,穿出自己最好的樣子。

⑦ 穿旗袍的講究有哪些呢

人的骨子裡都是有一點小小的情調的,追逐浪漫也好,玩味清純也罷,這調調不能像三歲小孩過家家一樣,逢人就問我的衣服漂亮嗎?做為新時代的知識女性,文化與內涵,妝容與穿著也不允許我們朝世俗浮躁落伍的方向發展,再說誰想年輕輕就被扣上祥林嫂悲催的大帽子。年齡大些的,面料顏色稍深些,款式適當寬松一些,以體現莊重華貴;中年女性宜選擇色彩明快、富麗高雅的面料,以體現典雅大方;年輕女性則選絢麗多彩的顏色和活潑俊俏的款式,以體現青春活力,深紅色:適合穩重有涵養的知識女性。

白色:適合比較講究生活質量而又收入頗豐的女性,局部可以滾紅色的邊,或大面積鑲銀光亮片,會顯得非常的雍容華貴。旗袍最能體現體型美的服裝,所以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過緊行動不便,而過於寬松又難以顯現女性的形體美。穿旗袍時要特別觀察自己「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必須檢查領子、衣身、袖子、紐扣等細節之處是否一絲不苟,不然就會失去旗袍的獨特魅力。氣質高雅而脖子較長的女士非常適合穿高領旗袍。脖子較短的女士適合穿無領的。盡量不考慮人造絲和純滌面料,因為非常容易起靜電。春夏秋季節結婚應考慮用清薄的料子比如真絲,顏色也不要太凝重;冬天舉辦婚禮最好選用織錦緞,這種面料可以襯托婚禮的豪華。

⑧ 本地習俗

服飾

南平市傳統衣著風俗。民國初期,一般群眾穿大襟短便裝,士紳及讀書人多著長衫,並以長袍馬掛為禮服。婦女著大襟花邊齊膝大褂和長褲。20世紀20年代以後,知識界男子多穿中山服,女子多穿旗袍,男學生穿三個口袋的學生裝,女生著藍或白上衣、黑裙。30年代,初中學生著黃色童子軍服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男子多著灰色或藍色中山裝,女子著列寧裝。「文化大革命」時期,男女學生、幹部多著草綠色軍服。80年代服裝多樣化,男子流行西裝、夾克衫、牛仔服,女子多穿各種款式的連衣裙。學生興統一制著的校服。

鞋帽

南平市穿鞋載帽傳統風俗。清末、民國初,男子多穿雙鼻布鞋帽,雨天則穿布面木屐,載瓜皮帽或紗帽,士紳及知識分子多戴禮帽。20世紀40年代,木屐逐漸被橡膠雨鞋及各種膠底運動鞋取代,知識界開始流行皮鞋。50年代學生和幹部多戴灰或草綠色這帽著解放鞋。80年代男子流行鴨舌帽、旅遊鞋,女 子流行各式高跟鞋。20世紀90年代,鞋帽融化歐美精華,款式千種。

發型

南平市傳統發型。清代,男子天門剃光,腦後留長辮子;少女留短辮,婦人拘髻。民國時政府下令剪辮,男子理平頭或分頭,女子理齊肩短發。20世紀40年代,有少數時髦女子燙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70年代很少有人燙發。80年代部 分青年男子以留長發,小包頭,女子以燙港式發型為時髦。

首飾

南平市傳統風俗。民國時期,女子流行戴耳環、戒指、頭釵、手鐲。20世紀50—70年代,少人佩戴。20世紀80年代開始,戴耳環、戒指、項鏈又漸盛行,城鎮新娘新郎必佩戴戒指。

飲食

南平市飲食傳統習俗。日進3餐,主糧大米,舊時輔以甘薯,今時輔以麵食。農忙上下午加一餐點心。家家戶戶有腌菜習慣。通常3菜1湯。果有麻糍、大米果、珍珠果、黃鹼糕、白果、年糕、千層糕、曲曲果等等。20世紀50年代,從北方傳進麵包、餃子。利用各節令進補身子。調中草葯還有頭痛吃豬腦、腳乏力吃豬腳、心病吃豬心、肺病吃豬肺、胃不適及孕婦吃豬肚的習俗。20世紀80年代後,講究「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健身進食法。
建房

南平市建房傳統風俗。舊時請風水先生擇好地址,尤其重視「上樑」。對「梁木」擇吉日在山上做好,將梁的兩頭用紅紙包紮,梁中間蓋上紅毯,鳴炮抬回,稱「迎梁」。上樑前,要在樑上放掛小紅布袋裝的麻、豆、麥、明錢等「七寶」,中央貼「八卦圖」,兩端懸掛粽子、紅酒、穀子和銀錢之類。升梁時,由陰陽先生或「活魯班」鳴鑼司儀,口念「上樑吉祥,財丁兩盛,富貴雙全」等語,後撒丟其粽子、包子、爆谷花、花生、糖果之類,圍觀者搶拾食物,熱鬧異常,意謂「新厝開花」、「大吉大發」。當晚殺豬宰羊,辦酒席宴請木匠、泥匠和親友,稱「吃上酒」。

居室

南平市住宅傳統風俗。舊時一般為單層土木結構瓦房,一廳數室,左右對稱,屋檐外飄,檐下架設木石板凳,供室外憩息之用。選擇坐北朝南,避風向陽。如門對通衢大巷,屋頂要豎「泰山石敢當」牌,以避風煞。富裕人家住宅則為土庫牆磚木結構,兩側山牆封頂,讓面磚雕,有的畫棟梁,堂皇雅緻。立體結構多為抬梁式和抽斗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向磚木結構、4榀3直(5直)方向發展,城鎮向磚木、混凝土、框架結構方向發展,1廳1室或2廳3—4室帶衛生間。

賀新居

南平市遷居傳統風俗。新居落成後,選好日子遷住新居。一家老少要同時離開舊居,離開舊居時要點燃香燭放鞭炮,叫做「謝居」;前往新居時要點燃火把或燈籠、馬燈,把火種接入新居,以祈人丁興旺:進入新居時,也要點香燭鞭炮,還設酒席款待賓客。

猜拳

對稱劃拳、對拳、對枚。南平市傳統斗酒博戲風俗。一般由2人對陣,行令開始,每人喊1—10的數,並相應伸出手指對應,誰喊的數符合雙方手指之和,誰為贏,對方喝一杯酒。3杯或6杯酒為一輪。如果6拳全輸,還得「獎」1杯酒。發起人對全桌宴友按順序輪流猜拳,稱「打通關」。第三者介入支持輸方,稱「插拳」。有的人不願高喊,以雙方指數總和的單雙數固定來論高低,稱「啞拳」。以食指和中指作剪刀狀標志,以馬掌作布狀標志,以拳作石頭狀標志,稱之「石子剪刀布拳」。以握緊拳頭、讓對手猜堂心有無他物,稱「猜有沒拳」。有一種約定俗成的「一字猜」。還有「快拳」和「慢拳」之分。拳的喊數從1—10依次是:一為一心敬、一定敬、一子翻天、一定高升;二為哥倆好、兩家新、二度梅、兩相好;三為三匹馬、桃園三、三連冠、三星高照;四為四季紅、四季發、四逢喜、四季平安;五為五金魁、五魁首、五子登科、五福臨門、六為六合順、六合來;七為七巧巧、巧七七;八為八仙飄、八八發;九為九老壽、快快來、九重九;十為全家福、滿堂紅、全來到、十足足。用不同的吉祥詞、祝賀詞、攻守詞相配,無窮無盡,叫不出者為輸。

乘渡船

南平市過渡傳統風俗。船若在對岸,則在渡口「吾」一聲,渡船就應聲而來。船頭掌篙的和船尾掌舵的要配合默契,互相招呼,看手勢行事。長途行舟,過一次險灘還要放鞭炮一次,以示慶賀,乘船或到船上作客,吃飯時切忌把筷子架在空碗上,把飯瓢倒,鞋底朝天,認為這是不祥之兆。

定親

南平市傳統婚俗。又稱「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團圓之意),備六碗菜(取六合六順之意),宴請媒人與親友。將定親首飾、男女雙方庚貼「乾坤書」、六祥乾果裝在一個特製的「紅桶」內,由尋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備六樣宴請媒人和親友。20世紀70年代後,民間定婚儀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則男女兩家設早宴,女方備午宴,定親男女青年 入席後,男(女)家的長輩要分別給「見面禮」,定親禮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紅桶之俗已廢。「小定」雙方都不請客,男女青年會面贈紀念品,商議有關婚嫁事項。

送貼

又稱下聘、送「日子單」,或者稱「送銀」。南平市傳統婚俗。男家備早餐請親友,將寫上結婚日期的紅貼連同聘金禮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則表示男家體面。女家不收或少收禮金,則認為是「自降身價」,以後到男家將不被「看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禮金廢。20世紀60年代要彩禮之風又起,農村流動「六個六」(禮金360元,衣服6套,紅酒60斤,豬肉60斤,魚360斤,蛋360個),彩禮的錢物要合六數,還要縫紉機、收靈機、手錶等。80——90年代還要彩電、電冰箱、洗衣機、金首飾等。

迎親

南平市傳統婚俗。婚前三天,男家要給女家送披風、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給女家送一壇「離母酒」,女兒生育時,娘家用此壇子裝酒送女兒。過門日,男家雇花轎鼓樂、舉大燈籠到女家迎親,抬新娘嫁妝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設「家母宴」送新娘。午後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裝打扮,辮子要挽成發髻穿上新綉鞋,戴上霞帔,拜別父母長輩,然後由父兄抱上花轎。有的要「哭嫁」,以示從此是「兩家人」;有的新娘上轎時要換下帶土的鞋子,表示不帶走娘家的「風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轎送親叫「做舅仔」。一路鼓樂吹吹打打,鞭炮不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坐花轎等舊俗已廢,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數人陪伴,其中一個撐傘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轎車到男家。

婚禮

南平市傳統婚俗。舊時,花轎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樓台高處,以示「男尊女卑」,門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時,撒食鹽於火盆中發出爆響聲,取「大發」之兆。新娘下轎時,送接親男童一串龍眼乾,以示「圓滿幸福、百子千孫」。司儀引新人在鼓樂聲中入廳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然後拜長輩、內親,每個受拜的人要給禮錢。隨後喜宴開始,樂隊彈唱侑酒,小舅坐廳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帶著向親戚敬酒(有的則宴後敬茶),以輩份為序,長輩要送禮錢,俗稱「見面禮」。新娘的公婆要給小舅送紅包。禮畢,送新娘入洞房,飲交杯酒,然後開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換一件衣服,向賓客致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多有廢除。

鬧房

新人入洞房時,長幼親友都可以去鬧新房,向新婚夫婦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俗話說:「三天新娘沒大小」,「鬧房鬧喜越鬧越喜」,旨在增加熱鬧氣氛,但也有的因戲謔粗野,鬧得不歡而散。臨睡前還要請長輩念吉詞,在床上撒擲錢鈔、彩果,俗稱「擲床」,以兆早生「貴子」。當晚洞房燈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綉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辦酒贖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擲床與偷鞋之俗已廢。

回門

南平市傳統婚俗。第三天新婚夫婦乘轎回娘家拜見岳父母,稱回門。回去時女在前,男在後。回來時男在前,女在後。岳父家中餐請回門酒留宿,晚餐男方請回門酒。女方親友要送給新郎見面禮。三日後新媳婦始下廚房, 操持家務。結婚滿月,娘家送女紅用具。當年除夕前,給岳父母送年貨。次年正月,男方親戚請新娘,女方親戚請新郎,俗稱請新親。親戚均不收新郎、新娘拜年糖果。

入贅

又稱「招附馬」、「招親」。南平市傳統婚俗。男子「嫁」到女家,多是女方家缺勞力,或無男兒嗣續,招婿為兒,以承家計或續接香火。入贅完婚,男方在經濟上不需什麼開支,大多數傢具設置和酒宴由女方自辦,男方只補貼女方一定數量的錢即可。入贅前,雙方家長要訂立入贅合同,各執一份為憑。以長子隨母姓,倘只生一子則兩姓兼承祧。如果續弦之類男上女家,武夷山一帶稱「上門」。

生育

南平市傳統生育習俗。女兒嫁後懷孕稱有「喜」,娘家要送豬肚、蛋給女兒吃。臨產前送嬰兒衣著鞋帽,俗稱「催生」。分娩後,女婿在三天內必須送蛋、酒到岳父母家報喜,酒 壺嘴定圓塞,表示生男;花塞,表示生女。岳父母則帶雞、兔、蛋等營養食品來探望女兒、外孫。岳父母家將女婿送來蛋酒分送親友,親友坐月第三天做「三旦」,也稱「三誕」、「三朝」,為孩子第一個誕辰紀念。請長輩取名字。

做滿月

南平市傳統生育習俗。嬰兒滿一周月,即做「滿月」,剃滿月頭,辦滿月筵宴請曾送過禮物的親友。席中,包中嬰兒拜見眾親友,眾親友美言贊譽,祝嬰兒健康、聰明。一餐散席。

做周歲

南平市傳統生育習俗。嬰兒誕生一周歲之日,近親送禮祝賀,俗稱「送周」。中午,在篩中擺上文房四寶、算盤、刀劍等,抱嬰兒坐於篩上,任其摸取篩上之物,俗稱「抓周」,嬰兒第一次摸取的物件,則預示其將來志向前程,如摸取書筆則預示好文,摸取算盤的預示好經商,以此挑逗嬰兒,增添樂趣,抓周後,入席宴飲,盡歡而散。

壽慶

南平市傳統壽慶習俗。延平從嬰兒滿月開始,每年誕辰之日均要做壽,最簡單者煮2個蛋1碗面,以示「太平」。松溪一帶逢「10」做壽,即10歲、20歲、30歲生日做壽稱生日做壽稱「做拾」,唯40歲因忌「4」與本 地方言「死」同意不做。武夷山一帶有在女孩出嫁前20歲時替其做一次壽的習慣。一般50歲開始做壽,逢十祝壽。50歲稱「五秩榮慶」,60歲稱「花甲大慶」,70歲稱「古稀大慶」,80「耄壽」稱「八秩大慶」,90「耋壽」稱「九秩大慶」。花甲大慶,可擺壽堂,堂中掛紅幔,供桌圍紅圍,供壽星,擺壽桃、壽面;耄壽大慶者,子、媳、孫、女婿行三跪九叩拜壽禮。壽誕一般不發請貼,由親友互相轉告,上門祝壽。

筵席禮儀

南平市傳統筵俗。各種筵席,菜餚一般12碗,稱「12件」。浦城一帶燕丸為第一碗上桌,稱「頭碗燕丸」。屬於慶祝類筵席,燕丸上桌要鳴放鞭炮,表示祝賀。雞上桌,隨後全魚上桌,表示筵席結束,謂之「雞飛魚走」。全魚上桌不食,賓客即離席。也有用香菇或甜菜結束,香菇模似雨傘,示贈「雨傘」告別,甜菜示「甜甜蜜蜜,友情長在」。敬酒,先從貴客始,然後依次進行(喪事筵主人不敬酒),有猜拳(酒令)習俗。坐位,圓桌坐10—12人,方桌8人。廳堂正中桌為首席,貴客、長輩坐首席(如開工、完工酒應請師傅坐首席),余皆自由。

長工筵

武夷山市一帶傳統筵席習俗。時間在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晚,舊時,武夷山民諺:「三百長工二百學(教學)」,做長工的,每年要為東家做工三百天以上,一般在元宵後受雇直做到當年直二月二十五日。這一日,長工期滿要結帳回家,東家為表示盛情,晚間設酒菜筵請長工。請長工端坐上席,東家奉陪其側,向長工殷勤敬酒,長工受之無愧。長工應了這場筵席,則表示如下年東家續請,必然接受;若長工下年不願再受雇於此,此筵席應謝絕。

閏月飯

南平市舊時一種習俗。在逢農歷閏月的年份,長輩要在閏月設席出嫁的女兒等近親前來吃一餐午飯,稱為「閏月飯」,也叫後頭飯」。吃完午餐就得回家,不得在娘家過夜,說是「吃了午(餐),就會富;過了瞑,簍子當木(罐)」。如果女兒路遠或因他事無法前來,則要給女兒送米(約1斤)蛋(4、5)給女兒,以代閏月飯。今此俗已廢。

做後頭

南平市傳統習俗。舊時,女兒出嫁後,受到男方家人虐待,造成傷病者,女方家父母兄弟請來族長、親友和有名望人物,涌進男方家,提出各種斥責,直至男方表示認錯,誠心悔改,甚至女婿跪下賠罪,辦酒宴請,才肯告退;也有女兒被虐待跑回家躲藏,娘家反向男家要人,教訓男方;若女兒有屈死者,則來更多,提出種種難題,至男方傾家盪產辦死者的喪葬,才肯罷休,俗稱「做後頭」。中華人民共國成立後,此類事件一般由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分家

又稱「分閣」。南平市舊時傳統風俗。家庭中兄弟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請母舅、叔伯長輩、地方上有聲望的人士或鄉政府成員監督公證。財產用協商或抽簽辦法解決,父母留一份產業自養(或由兄弟輪流供養)。父母應給每個獨生子准備一個新飯甑,長子分得原有廚房鍋灶,俗稱「長子不離灶」。分家的協議,俗稱「分關」,應由父母及公證人簽押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分家立戶多沿用舊俗,城鎮居民或幹部兒子分家,財產分配由家庭協商解決。20世紀80年代,民間分家逐漸廢除舊俗,按《婚姻法》、《繼承法》辦事。

宗祧承嗣

明清時代,民間傳統規定,只有兒子可以繼承祖業家產。無子嗣者,多立兄弟之子為繼子(或抱養異姓的螟蛉子),以繼承宗祧與家業。無繼子者,義(女)供養義父母者,也有得家產的權利,但不算宗祧,不載入族譜。民國時期,民法雖然規定女子有繼承權,但多未執行。中華人民共和民成立後,政府公布《繼承法》,直系子女、配偶和辦理法定手續的養子(女)均有繼承權,凡繼承糾紛均依法裁決,廢除舊的宗法承嗣制度。

⑨ 求穿旗袍舉著傘的旗袍女子圖,最好是紅色的

⑩ 穿旗袍要注意四大禁忌,知道么

一、穿旗袍要選擇無痕內褲。旗袍好看不易穿,穿得好起到放大魅力的作用,穿不好可就是缺點暴露無遺啦。由於旗袍是修身剪裁,且面料偏薄,穿著時一定要選擇無痕內褲。
二、穿旗袍活動要謹慎,邁步不要過大,落座適當遮掩
三、手臂太粗不要穿無袖款
四、穿旗袍時發型要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