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對於旗袍的描寫
曼妙之身材、婷婷之氣質,小巧玲瓏,典雅風韻。旗袍在記錄優雅的同時,也記錄了每個時代女性的玫瑰人生。說起上海,就一定會提到旗袍。 旗袍雖非起源於上海,但從張愛玲搖曳著款款錦袖走進舊上海起,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旗袍已經風靡一時了。張愛玲曾用「束身旗袍,流蘇披肩,陰暗的花紋里透著陰霾」 來描寫上海40年代女性的時尚穿著。
⑵ 張愛玲旗袍格言
張愛玲說:「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一種袖珍戲劇。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張愛玲非常喜愛旗袍,她有各式各樣的旗袍。織錦緞絲旗袍,傳統且略顯華貴;稀紡旗袍,輕盈而嫵媚;鏤金碎花旗袍,華麗而高雅;黑平緞高領無袖旗袍,凄美哀愁而不失神秘。
她穿旗袍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傾慕者的記憶里。
她親自為自己設計衣服,在讀書時,就把所得的獎學金,自選衣料設計服裝,連弟弟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樣子,她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
對於旗袍,張愛玲偏愛鮮明的對照,承重的黑與輕盈的白,清冷與明麗,簡約的現代線條與傳統花紋。
她還獨創了很多穿法,譬如說在旗袍外邊罩件短襖,在旗袍外穿上清裝大襖,引領了一時潮流。
張愛玲喜歡把刺目鮮艷的「花朵」穿上身,她留在世上最出名的那張照片:寒得沁人的深秋,張愛玲穿著無袖旗袍,袖緣還往裡裁減得很深,從這邊的肩胛骨可以看到那邊的肩胛骨,張愛玲把瘦削的旗袍穿到了刻薄。
老照片中的張愛玲,雙手叉腰,頭顱高昂。
眉眼和唇角都極力上揚,含著笑意。雖非十全十美的相貌,卻是傾城之姿。她身形修長,線條流暢如畫,從頸脖到腰身順勢而下,勾勒出一個薄而長的倩影。
身體被包裹在旗袍中,清瘦得幾乎不見,如一縷似有還無的詩魂。
⑶ 旗袍的特色
旗袍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它的存在與發展是在特定的文化因素與社會環境下完成的,對旗袍的這種人文因素的研究能使我們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並以此作為我們改良現代生活方式(特別是現代服飾)的基礎。
其中旗袍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的服飾,風行於20世紀20年代,在當代也是眾多女性推崇的對象。它不但輕便適體,而且能充分的體現女性優美的身姿和流暢的線條.作為中國女人獨有的福音,旗袍的設計是隨著時代變遷和情趣愛好的演變而變化的,在個過程中,強調民族因素成了人們首先要把握的重點。 旗袍穿著特色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穿著特色
旗袍的特徵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多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旗袍樣式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⑷ 穿——張愛玲 點評
祖母留下的衣服,絲綢褂子也敢拿出來,穿在身上和好友炎纓一起出去,當時她怪異又讓人驚艷的穿著不知多少貴婦閨秀模仿。
她還喜歡穿寬大的衣服,細細的身子裹在裡面,衣服料子盪來盪去,更有一番美感。如《白玫瑰與紅玫瑰》里寫的王嬌蕊: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種特殊的誘惑性,走起路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顫抖,無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顫抖,虛虛實實,極其神秘。
⑸ 也明白為什麼張愛玲獨愛旗袍了」
首先,在她看來服飾就是要主張美的自由展示。大自然賦予人的本體美才是最自然的,有利於體現人體自然健美的服飾才是真正美的服飾。但在更衣記中清代女裝為代表的傳統服飾正好與之相悖。通常是黑色,小襖中襖大襖層層包裹,三件襖子之上又夾著雲間背心出門時褲子外還要罩著裙子,極度寬大,四平八穩。張愛玲對此尖銳地指出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個衣架子罷了。
其次,她提倡服飾簡潔大方。中國的傳統擁有大量精品,期精美絕倫的刺綉工藝以及復雜細致的鑲滾技藝至今令人驚嘆,但傳統服飾仍然再實用性和審美性上進入一個誤區。張愛玲准確的總結道對於細節的過分注意,為這一時期的服裝要點。尤其是三寸金蓮的鞋服飾。雖然張愛玲本人也喜歡古典的綉花裝束,但這並不意味著她主張復古,她咯不到了傳統服飾背後的陳舊保守,她主張服飾這筆賬應該用減法。一個減字指明了服飾由繁到簡的過程。這一點也體現張愛玲對自身的看重,衣服不過是身上的擺設,它終究只是張愛玲高傲骨性的一種華麗陪襯。
最後,她追求服飾個性表達。更衣記中對傳統服飾的等級化、規律化、程式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在那個年代,女子想要出眾一點是不大可能的。服飾的著色普遍規律化,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季節,太太穿紅,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若丈夫去世多年有公婆在堂便可穿湖色或雪青。這儼然就是傳統身份等級觀念的著色體現,它形成了傳統中國女性一套女子穿衣的規范。太太穿紅是她正房的象徵,紅色大氣端莊,正統的顏色。姨太太穿粉紅,妖嬈嬌媚,惹人憐愛。寡婦黑裙,拒人千里之外,要為丈夫守節一生。仍有公婆可著湖色或雪青,雖較之黑裙多了一絲生氣,但同樣肅穆冷清。一種穿衣顏色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身份等級,這樣的傳統服飾無疑使得女性自身的個性無法得到表達。
⑹ 張愛玲為什麼喜歡穿旗袍
張愛玲小的時候就很臭美,很喜歡穿衣打扮。她有一篇文章就寫了她對穿的看法,穿旗袍那是女性的一種美。
⑺ 民國時期旗袍,為何受到女性的青睞
我想那是因為旗袍最能勾勒出東方女性的身體曲線。旗袍能夠讓東方女性的胸、臀、腰、腿的曲線暴露無遺。
民國時期的女性,脫去了繁瑣的清裝之後,穿上簡潔的旗袍。發現自己在旗袍的映襯之下,還可以這么漂亮這么美麗。所以,就愛上了旗袍。
畢竟在那種年代,能夠像旗袍這樣勾勒出東方女性身體曲線的服裝,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旗袍這種衣服,可以一年四季都穿著,這更加讓當時的女性們愛不釋手。
做為男人,也一定喜歡看穿著旗袍的美女吧。在民國時期,相信很多女性穿上旗袍也是女為悅己者容。
其實就連女人,對於這種可以駕馭旗袍的女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那種含蓄又略帶張揚的美麗,是所有女人心中的一個夢想吧。
旗袍真的是對身材要求非常高的服飾,就連現代的女性,也忍不住去嘗試旗袍的美麗。
⑻ 2.以《更衣記》為例,談談張愛玲如何評述清代、民國各個時期的女裝特點,並比較
清代和民國處於中國社會變革的兩個時期,可以說在女人的特點上面也反映出了一些當時社會的背景和大環境,在清代時期,女性的服裝更偏向於一些保守類的服裝,基本上全身都是被遮掩住的,而且沒有一些相對於比較時尚的服裝種類,也是比較單一,但是進入民國之後,中國的女性取得了一定的,現代氣息思想的洗禮,因此出現了最具特色的旗袍等,能夠展示女性美和身材的衣服種類,而且色彩也開始偏向於鮮艷,這說明了當時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開明變革的時期
⑼ 張愛玲的 更衣記 鑒賞
距離我昔年,觀讀《更衣記》時候已經數年,在這願意淺談一下我的感語。首先要重申:對於張愛玲先生非常敬重與欣賞!她是我的思想奠基人之一。
對於愛玲的散文,我感覺內涵不僅豐富,更能讓我們領略到既傳統又不失時代前沿風韻。總像一個捏在手中的拳頭那麼真實有力,從不像有些作者寫些虛套空幻的東西博你眼球。愛玲深曉民族文化,加上思想受到國外前沿文化的啟迪,思想與認知皆不同於尋常女子。同時她善於在閱讀過的西方文學中汲取幽默的論事格調。使得張愛玲的很多話語被人津津稱道。
《更衣記》中首先由曬衣服,逐次引出中國女性的服飾文化。分別從自滿人入關近300年沒太多變化的大襖談起,言道這時女人們基本一代一代人穿著是一沉不變的。加上清代統治者不贊成女人服飾太招人眼目,流行著的不過就是衫褲,大襖,對此似乎沒有太多什麼稱道的。無非正室小老婆,還有寡婦著衣的顏色等封建禮數上的差別。當然愛玲的寓意更豈是那麼簡單的?她把這個時期的女性論述為可憐」是「可愛」的代名詞。鄙視男子對異性的保護嗜好,導致清代時期的女性受其禮教束縛認為做個薄命的人於她們有利,在走極端的時代將政治與家庭制度的缺點直接揭穿披露。
直到清亡民國時期,受到歐美等西方文化的影響,年輕的知識階級仇視著傳統的一切,甚至於中國的一切。其實是滿清所塑造的保守性壓制導致人們到了驚恐與壓力。以下是一段愛玲對清亡後的服飾革新進步的生動描寫:民國初建立後,有一時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氣象。大家都認真相信盧騷的理想化的人權主義。學生們熱誠擁護投票制度,非孝,自由戀愛。甚至於純粹的精神戀愛也有人實驗過,但似乎不會成功。時裝上也顯出空前的天真,輕快,愉悅。「喇叭管袖子」飄飄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襖腰部極為緊小。上層階級的女人出門系裙,在家裡只穿一條齊膝的短褲,絲襪也只到膝為止,褲與襪的交界處偶然也大膽地暴露了膝蓋,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從襖底垂下挑撥性的長而寬的淡色絲質的褲帶,帶端飄著排穗。民國初年的時裝,大部分的靈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領減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了的時候也有。領口挖成圓形,方形,雞心形,金剛鑽形。白色絲質圍巾四季都能用。白絲襪腳跟上的黑綉花,象蟲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交際花與妓女常常有戴平光眼鏡以為美的。舶來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見一斑。軍閥來來去去,馬蹄後飛沙走石,跟著他們自己的官員,政府,法律,跌跌絆絆趕上去的時裝,也同樣的千變萬化。短襖的下擺忽而圓,忽而尖,忽而六角形。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寶一般,沒有年紀的,隨時可以變賣,然而在民國的當鋪里不復受歡迎了,因為過了時就一文不值。由這段描寫我們看得出,愛玲對清結束後的服飾革新一下子有了百花齊放的空前勃發。對於大部分女性意味這不僅是服飾的革新,更是中國女性人權與思想個性的跨越式進步,哪怕是負面的也是多彩而富有生機的。
但筆者(愛玲)思想恰恰是:時裝的日新月異並不一定表現活潑的精神與新穎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滯;由於其他活動范圍內的失敗,所有的創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區域里去。在當時軍閥混戰政治動盪的時期,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她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由此,我們看的出,愛玲不僅僅是深蘊服飾文化變革與精通款式特點的人,更是一個了不起的思想者。她還喜歡用一些詩句、俗語、諺語去論述服飾和生活之間的聯系,令高明的讀著不僅感到毫無阻滯。而且還領略到愛玲具有的獨特、敏銳的感性觀察力,以及獨特、清醒的理性。要知道一般的女性,多數是難以擁有這般心境的。而《更衣記》使她的散文潛藏的智慧在文字中凝聚,也許是愛玲對世間人和事看得太透徹,她總能為我們開拓出一片思想的空間。但這只是愛玲知性與沉思的特質下無意中顯露的思想光芒。《更衣記》令我看到愛玲對服飾的存在形態上有著深邃研究和哲學思考,更被她賦予我們的那已不再是簡單情感的震撼,而是理智的啟迪與顯露出其哲理深度的警醒和啟示。
(上述基本就是我對愛玲《更衣記》的全部感觸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