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古代皮帶扣有什麼變化
擴展閱讀
為什麼童裝很多到120碼 2025-07-03 11:50:52
maxi女裝是什麼牌子 2025-07-03 11:49:17
哪裡可以學童裝打版 2025-07-03 11:39:10

古代皮帶扣有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 2023-01-02 22:52:53

⑴ 古代腰帶有哪些樣式

新媒體編輯/ 新星

作者/ 樓昊傑(實習生)、新星

野史記載,明朝朱元璋時期的大臣們,能根據腰帶的位置,揣測出朱元璋的心情好壞。

當朱元璋褲腰帶一提,上仰到胸部,則說明他心情很好,反之,當他的腰帶下垂到腹部以下,則表明皇帝要大發雷霆了。

朱元璋畫像

我國古代的腰帶,分為兩類:一類以絲帛製成,稱「大帶」;一類以皮革製成,稱「?[pán]帶」或「革帶」。

西周時期,由於皮革鞣製、染色等加工水平的局限,革帶無任何裝飾,通過革帶兩端的絛帶系結來固定,方便性和舒適性都不理想。

先秦貴族的高級禮儀服裝中,大帶用以束衣,革帶用以佩物。由於革帶結實,被用來懸掛玉佩環等比較重的服飾禮器,在革帶外面纏上華麗的絲質「大帶」,以遮蔽不好看的革帶。

秦始皇著裝示意圖,革帶和大帶共同使用。

使用革帶者,無論是鱷魚皮還是小牛皮,在當時都會被認為是社會底層。東漢的《漢書·賈山傳》有「布衣革帶之士」句,顏師古注釋為:「言貧賤之人也」。

同樣是兩條腰帶,如果你將大帶內穿,皮帶外縛,還是會被古人瘋狂diss。

代表華夏禮儀文化的漢服很好地傳承了革帶和大帶的穿戴方式,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則發展出了實用性更強的革帶。

不過,革帶真正開始流行在南北朝。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寫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這一時期,也是革帶使用和發展的最高峰。

|你的皮帶扣好醜,我拒絕和你聊天|

早在西周末期,革帶上就已出現了「帶鉤」,取代了絛帶,實用性大大增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推行少數民族的服飾,其中就包括游牧民族喜用的革帶。

革帶及帶鉤示意圖

人們逐漸發現,帶鉤在實用的同時,用來彰顯身份也是極好的。革帶上配帶鉤在春秋時期成為了風尚。帶鉤對還是公子小白的秦桓公有救命之恩。

《史記?6?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國君之位,管仲提前埋伏去齊國繼承王位的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機智的公子小白迅速裝死,躲過一劫。

雖然實用性遠不如今天的皮帶扣,但是一條帶有精美帶鉤的革帶絕對是當時的裝逼利器。

帶鉤種類繁多,在形狀上有棒形、獸形、鳥形、人形、龍形、匙形及琵琶形,裝飾紋樣有鳥紋、獸紋、龍紋、卷雲紋、幾何紋、連勾雷紋、渦紋等。無論從造型還是材質,帶鉤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最高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意識。

?0?2?0?2?0?2?0?2?0?2?0?2

陝西寶雞出圖的水禽形金帶鉤

戰國玉帶鉤

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說林訓》記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人們已經通過帶鉤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水平和社會地位。

今時不同往日,男生系一條有著大Logo帶扣的腰帶,會被人認為俗氣並瘋狂diss之。

大Logo皮帶

|腰不好就別用蹀躞帶了|

西晉至隋唐時期,革帶的功能、形制都趨於多樣性。唐宋文獻中常出現的「玉帶」、「金帶」都屬於革帶,區別只在於革帶上的裝飾物材質。

唐《通典》對不同階級的人應系何種腰帶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教文物官三品以上,金玉帶,十二?(帶?[kuǎ]:腰帶上的裝飾物,如玉、金、銀等);四品,金帶,十一???庶人服黃銅鐵帶,六?。」

當時武官還使用一種"蹀[dié]躞[xiè]帶",「蹀躞」原意為小步快走,正符合佩戴者行走的姿態。直到宋遼,武官都流行使用這種腰帶。

遼代蹀躞帶及帶?示意圖

蹀躞帶裝飾物的下端還連著一個鉸鏈,銜接著一個金屬鑄成的小環,專用於系佩刀、劍、磨刀石等物。《舊唐書·輿服志》中記錄:「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謂佩刀、刀子、礪石、契?真(用於雕鑿的楔子)、噦厥(骨頭做的解繩結的錐子)、針筒、火石袋等也。」

遼代陳國公主駙馬蕭紹矩墓出土的金蹀躞帶

|古代沒有高腰褲|

明洪武年間,官服使用的革帶成為了辨等級的工具。為了使佩戴者顯得氣度大方,明朝官員的革帶,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細繩系於腋下衣肋之際,沒有束腰作用。由於革帶束而不系,僅懸於腰際,革帶是活動的,為了保持腰帶平衡,佩戴者必須用手扶著,呈現出「撩袍端帶」的樣子。

明代官服示意圖,「撩袍端帶」為明代官員常使用的姿勢。

關於腰帶佩戴的位置,《禮記?6?深衣》早有記載:「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腰帶下忌壓到大腿骨,上忌碰到肋骨處,在肋骨和胯骨之間是為得體。如下穿法對古人來說,是不夠尊重的。

現代的高腰褲,儼然成為一種時尚。

到明永樂年間,革帶的形制因禮制需要而成為了定法。革帶上裝飾物的數量和位置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明《正字通》記載:「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尾),有輔弼2小方。後7枚,前大小13枚。」

明代標准形製革帶示意圖

明·玉花樹腰帶

明代開國功臣汪興祖墓中出土的玉帶,使用了14塊和田玉,底部鑲以金托,鏤空雕出了翔於雲間的龍。明初的革帶絕大多數為素麵玉帶,就連萬曆皇帝使用的也都是素麵玉帶。朱元璋用精美的玉帶陪葬,在當時極其罕見,可見汪興祖功高蓋世。

汪興祖墓陪葬的鑲金托雲龍紋玉帶板

|自稱皇室後裔?掀起衣服看腰帶!|

清代滿人入關,為了強調皇室的尊貴,制定了一系列優待政策,尤其對於愛新覺羅這一宗族。順治十八年規定了用腰帶顏色區分身份高低,漢族官員只能系藍色或石青色腰帶,嚴禁越級束用。

《清會典》更詳細記載了皇室的腰帶顏色:「凡宗室覺羅皆別以帶,宗室系金黃帶,覺羅系紅帶。革退宗室者系紅帶,革退覺羅者系紫帶。」

皇太極的正黃色腰帶和鰲拜的青色腰帶,鰲拜權傾一時,在腰帶顏色上也不敢越級。

所以,下次有人給自己加戲,自稱愛新覺羅後人,什麼民族資產被凍結在XX銀行等人來投資,你只需問一句:「您腰帶是什麼顏色?」,便可以讓騙子無所遁形。

而且,刻意彰顯自己的「皇室後裔」身份的人,基本是旁支,正統愛新覺羅後人往往低調到隱姓埋名,多改「金」姓。

|點擊閱讀更多|

●●●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

文章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世界遺產地理》紙刊。

⑵ 攔腰一帶,千古情懷!古代階級禮制下男子的腰帶:束縛與裝飾統一

腰帶在如今 社會 每個人都會使用到,提起腰帶,大家可能覺得很普通,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在古代,男士腰帶的種類以及系它的方式都有一定的講究,這些都代表了他們的身份。

古代系腰帶有非常嚴格的制度,甚至對腰帶系結後下垂的那一部分的長短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

另外,在古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腰帶的,只有那些身份比較高貴的人方可以使用, 一方面起到了防止衣服滑落的作用,另一方面,別系腰帶也是他們是貴族有錢人的體現。

在古代男士腰帶的種類是非常多的,形式製作也是相當復雜的,總體來說,以製作的材料來區分,可以將它們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使用皮革去製作成的,古代人們稱它是「鞶革」也可以叫做「鞶帶」,另外一類是使用絲帛去製作成功的,當時的人們把它們稱作是「大帶」。

在秦始皇統一秦朝以前,用皮革所製作成的腰帶,一般只會被當時的男性所使用,女人天天在家負責一些絲綢之類的活,她們使用的往往是絲綢製作的腰帶。

在漢朝以後,古代的男性也開始去使用絲綢做的腰帶。

在那個時候,絲綢已經有了很大的講究,人們開始用絲綢去象徵不同階層的人物,它們的形式製作是相當復雜的,顏色、材料、裝飾的不同,都代表了他們的身份的差異。從天子到士庶,他們之間所有的階層關系人物的腰帶,都是天壤之別的。

一般皮革製作成的腰帶,都會有一個類似「 」狀的東西,設計這個東西主要是為了男人們在系腰帶時比較方便,只要兩頭互相以搭就完成了,還有一種是類似於環狀的構造,也是起到了同樣的作用。

這兩種腰帶的設計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尤其是在西南地區被人們廣泛的推崇,相關記載文獻中也常常有提到,如 《管子·小匡》 :「 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 。」以及 《史記·齊太公世家》 :「 射中小白帶鉤 」,這些都是最好的證明。

在古代, 革帶上面鉤的製作材料也是分為很多種,主要是用當時的金、銀、銅以及鐵去製造而成,也有用石頭,木頭所製造而成的,但數量不是特別多。

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部落,它們把鉤做成的形狀也是不一樣的,獸形、鳥形、人形以及龍形,只要是人們可以想到的形狀,他們都想盡辦法去弄到自己的腰帶上,以方便自己和別人去炫耀。 另外就是腰帶上面鉤的製作工藝,也是特別新穎的,刻、嵌、鋁、錯種類也是相當齊全。

這個時候不同階層的人,所使用的鉤子也就完全不一樣了,憑借這個人們也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身份。另外就是古代時期,鐍的發明比鉤要晚很多,鐍是在宋朝時期才被人們發現所推崇的,那麼什麼又是鐍呢?

它的形狀是一個環形,並且上面帶有扣,扣的上面還帶有扣針,如果想要使用的時候,人們就把其插到扣子的內部,然後將扣針去扣上,其實感覺這個時候的腰帶已經和現在的腰帶非常接近了。

因為當初這種腰帶的牢固性非常好,所以當時的人們都在使用它,它也是非常受當地人們所歡迎的。

帶鉤的腰帶人們使用的也是非常之多,這種現象一直延續了好久,直到三國時期,帶鉤的腰帶才完全被淘汰。到後世一直流行的玉帶、金帶,這些都是鐍製造的,而不是帶有鉤的,從那以後人們就很難再看到鉤造的腰帶了。

在古代腰帶的系法不僅僅是將它隨意系住那麼簡單,其中它包含了許多的文化,系的長短以及系它的位置都有很多的講究,有一些特殊的含義。

當時所指的紳,是腰帶最下面的部分,這樣系的目的是 可以提醒人去記事,通俗的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忘錄。

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 方便去應急 ,因為那個時候的官員們在辦事記事時,常常會用到手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筆紙。 為了方便隨身攜帶,他們在不用的時候就會將其放在腰間,用腰帶將它們固定住。

介紹完了古代的男士腰帶,再簡單說一下婦女的腰帶。 婦女雖然不用所說的搢笏,但是相同的是她們在系腰帶時也需要去留一部分,讓它去下垂,下垂的部分又分為可解和不可解。

這句話中的「 可解 」與「 不可解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用通俗的話來講,「 可解 」就是我們所說的活結,可以解開的,相反「 不可解 」就是死結。

另外在關於腰帶在系的部位,那個時候也是有明確說法的。

孔穎達注釋說:「 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 」,

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腰帶的系法都是隨著衣服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種類的衣服,它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腰帶系法,不是隨意去繫上去的。

1. 首先肯定是為了防止衣服脫落

在古代人們的衣服上是沒有紐扣這種東西的,不論男人還是女人,它們衣服都是靠一根絲綢去連接起來的,所以相對而言衣服容易脫落,他們在穿最後的一件大衣外套時,往往會使用腰帶,將外面以及裡面的衣服全都束縛住,從而防止衣服的脫落。

2. 用來區別他們的身份

想要區分人們是平民還是貴族官吏,其實一般靠的是他們所系的腰帶,一般平民所系的腰帶都是由熟的牛皮所製造成的。

而一些貴族官吏的腰帶有很多種,上面也有介紹,較為典型的一種是由絲綢為原料做成的「 」,另外一種就是皮革做成的,也就是所說的「 革帶 」。

3. 第三個作用是去顯示一些貴族的富態

因為在古代有錢人總會想著把自己的富有,豪華表現出來,所以腰帶這個時候就起作用了,有錢人會在自己的腰帶上別上各種的奢侈品,玉、寶石這些都會出現在古代有錢人的腰帶上。

古代腰帶上帶上玉,走路的時候還會發出清脆的聲音,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庄嚴而又神聖的做法。

從古到今,腰帶都是人們在服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人類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在古代腰帶的種類以及名稱都是很多的,在不同的朝代,不同部分的 歷史 條件下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同時腰帶在中國的 歷史 上有著悠久深遠的 歷史 ,首先腰帶既然能夠產生並被古時候的人所推廣利用,這就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它有一定的實用性,各個朝代的官員服裝上佩有一條腰帶,這又是象徵性的體現。

但是直到清朝時期,冠服制度被逐漸淘汰,一些紐扣逐漸把腰帶所替代,人們的使用也沒有以前那麼多,但是它的使用價值以及在審美方面的價值,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

總而言之,從中國的古代腰帶發展到如今,一方面可以看到其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各朝各代,古人對腰帶的審美意識以及對服裝的影響,腰帶經過了歲月的洗禮以及文化的流逝,它擁有了將近五千年的文化。

它對人們以及 社會 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說想要了解中國的 歷史 文化,可以先從古代的腰帶下手,因為它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線索以及不一樣的體驗。


參考文獻:

《禮記·玉藻》

《說文·革部》

《淮南子·說林訓》

⑶ 請問我這個腰帶扣是什麼年代的

玉帶扣 從先秦到清末都有使用。
民國 螭龍紋玉帶扣
戰國 獸面紋玉帶扣
戰國 獸面紋玉帶扣
清代 白玉帶扣
明末清初 白玉帶扣
明末清初 白玉帶扣吉祥如意玉帶扣吉祥如意玉帶扣..

⑷ 古代貴族用來系腰帶的帶鉤都流行於哪些朝代它長什麼樣

玉鉤,即玉帶鉤,是古人的腰帶上的配飾,類似我們現代人所用的皮帶扣。在當時,玉帶鉤不僅是一種實用品,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傳統服飾史中,以帶鉤連接的腰帶,是中國特有的發明,王充《論衡》記載:「帶約其要(腰),鉤掛於帶。」帶鉤是古代貴族、文人武士用於扣結腰帶的器物,用於系結並裝飾衣著。帶鉤大多由鉤首、鉤體、鉤鈕三部分組成,用法是將帶鉤背面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首則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在置於革帶另一端的帶環上。

此外,與帶鉤具有同樣古老的歷史的是帶扣,帶扣在古代文獻中稱為鮮卑、師比、胥紙、犀毗等。從功用上講,它們是一致的。帶扣用於人體束帶,北方比中原有更久遠的歷史,中原傳統是用帶鉤。帶扣在北方游牧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也有不少金制的帶扣存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的匈奴金銀器中,就有12枚鑄成頭生多枝長盤角之虎狀怪獸的金帶具。從兩晉時代開始,帶扣的使用逐漸形成為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規格和不同質料的帶扣分別為不同階層的人士所用。

⑸ 急急急急急,求中國腰帶的發展從唐代到清朝,腰帶的系法(男女),材料,等級地位,用途。謝謝各位,要詳

腰帶:用來束腰的帶子,褲帶。若是皮革的,俗語也稱皮帶。
作用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樣式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男子樣式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女子樣式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 腰帶
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唐:《新唐書 五行志》中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玉帶」為古代地位級別的象徵。所謂玉帶,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kuǎ,音垮)」,俗稱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diéxiè音碟謝)帶,即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蹀躞帶只有一根鞓(tīng,音廳),一付帶扣,不用鉈(tā,音它)尾。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後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隋唐時期玉帶被定製為官服專用。唐宋時期玉帶就已經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製,規定有"大帶制度",以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等級。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屆時的玉帶大多是雙鞓、雙扣、雙鉈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錦緞帶套,帶銙即玉帶板綴在帶套上。帶銙的數量多少取決於官員的級別地位。五代和宋時期,單鞓和雙鞓的玉帶同時並用。總的說來,從鞓、帶扣和鉈尾的數量來分類,玉帶可分作:單鞓、單扣、無鉈尾;單鞓、單扣、單鉈尾;雙鞓、雙扣、單鉈尾;雙鞓、雙扣、雙鉈尾;三鞓三扣雙鉈尾(原來的前鞓被一分為二,三台處多一插接式暗帶扣)等幾種制式。在使用雙鞓的情況下,前鞓兩端均鑽有穿插扣針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綴有鉈尾,穿過帶扣後,鉈尾在後腰際垂向地面,取「順下」之意。後鞓的兩端裝有帶扣,通常用金屬製成,但是也發現過用玉製成的帶扣。五代時期的玉帶,前鞓不鑲玉,後鞓綴有7塊方形玉板,號稱「排方」。宋朝玉帶,前鞓綴有2 – 6塊帶板,後鞓是排方。北方草原民族非常喜愛腰飾,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後,上層社會腰佩玉帶的風尚得到進一步的發揚。遼金時期的玉帶已接近明制,帶板數約20塊左右,圖案大多為春水秋山、獵狗、天鵝、海東青之類,雕工考究。只不過桃形帶板的朝向比較亂,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實際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帶的帶銙形狀和數量就已經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帶銙數量還允許在16 - 25塊之間不等。明代腰佩玉帶的風尚隨著治玉業的發達而繼續興盛。這個時期對於佩玉帶的制度有所放寬,但對不同級別官員使用玉帶的質地、形狀、數量、紋飾,仍然有明文規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對於玉帶的佩帶制訂了硬性規定。明張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條:「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鉈尾),有輔弼2小方。後7枚,前大小13枚。」這是臣僚所用的玉帶,總共20銙。皇帝玉帶為24銙。當注意的是,圓桃尖端的朝向甚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兩排圓桃,其尖端都朝向後腰。從正面觀看,3個尖朝左,3個尖朝右。藏品中的帶板,其圓桃尖端的朝向可以從帶板上面的圖案來判斷。有的藏品帶板中的圓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亂。這樣的帶板不是標准明制,恐系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或系後世仿品,仿製者不懂制式,憑空想像出來的。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里,無論皇帝還是臣僚,都是用一條寬布帶子束腰,有的只不過寬布帶上面多了幾塊玉飾而已。這種玉帶與實際生活中玉帶的差距已經近乎於離譜。尤其是是明朝的腰帶,明朝開國之初便已規定為革帶,帶上綴有帶銙,即按官員品級的不同分別用玉、金、銀、銅、烏角等不同材料製作的裝飾板。這樣的革帶也就分別稱之為玉帶、金帶、銀帶等等,其中以玉帶最為尊貴,一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 腰帶裝上這許多裝飾品之後就變得相當長,而官員們腰腹一般沒有那麼粗,故明朝的革帶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細繩系於腋下衣肋之際。於是,明朝的革帶不象唐宋時代那樣起束腰作用,而變成純粹裝飾的用具了。只有著軍裝或穿甲胄者,其革帶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帶與衣服相襯之下,確實起著顯著的裝飾作用,使著衣人顯得十分華貴,氣度大方。由於革帶束而不系,僅懸於腰際,有時會向上仰至胸部,有時會向下垂至腹部,為了保持平衡,必須用手扶著。另外,兩只鉈尾也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乾脆也貼在革帶上,作為裝飾之用。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玉帶就是束而不系的。當他的玉帶上仰到胸部時,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當他的玉帶下垂到腹部以下時,則表明皇帝要大發雷霆之怒,甚至要殺人。另外,三寶太監下西洋的鄭和塑像上所系的玉帶就是上仰到胸部的。 清代開始,官方玉帶使用制度被廢除,但玉帶仍然成為一種純粹的裝飾品盛行於民間,清代玉帶不再具有很完整的形式,主要以帶鉤,帶扣為主,部分成為純賞玩器不再具有佩帶的實用價值。
永泰公主墓壁畫:... ...腰垂紅色腰帶的唐朝女子形象... ...。《唐書.車服志》對帝、後、太子、諸臣服飾都有詳細說明。缺胯袍是唐朝男子主要服飾,自帝至役皆用,《釋名》中對該服飾包括腰帶都有詳細解說。唐高宗規定大臣常服:親王至三品......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腰帶用草金鉤;六品......腰帶用犀鉤;七品......腰帶用銀銙(環扣);九品......腰帶用瑜石帶鉤。參考《新唐書.車服志》很詳細。

宋朝基本沿襲唐朝服飾,只是帝後服飾略有刪減。宋代貴婦服飾、腰帶參見(山西永樂宮壁畫)。宋朝官服......束大帶、革帶;官吏公服......束革帶。宋朝婦女襦裙,在腰間正中部位配上飄帶和環狀飾物,為了壓住裙幅,不致隨風飄飛,也便於活動,史書稱作「玉環綬」。宋朝命婦服飾沿用唐制,裙腰上有雙帶,開襠褲的帶子綴在腰部正中,開片褲的雙帶綴在右側帶長約一尺八寸,這是內著褲的帶子,有裙遮擋,不是外見腰帶。宋朝品官一般外束羅料大帶。詳細參考《宋史.輿服志》有明確記載。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元朝建立後,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服制。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婦女下穿曳地長裙,在腰的左側,還垂有一條綬帶,帶上打有一結;貴族便服用革帶。網路「元朝服裝圖片素材」查看66幅元朝服飾圖。參考《元史.輿服志》詳細記載。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襕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皂絛軟巾垂帶。
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
明朝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
帝後、官吏資料參見《明會典》、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明史·輿服志》。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張廷玉《明史》中有專門記載錦衣衛服飾的。

清朝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清代女裝旗袍不束帶,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清朝只有男子部分裝束有腰帶。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清朝各級服飾參見《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有詳解。

無論哪個朝代,自帝後始,只要有官階者,皆以玉帶分等級,便裝用革帶,女人用絲絛帶。武者用大革帶、絲巒板帶或絛。

⑹ 中國古代人系不系皮帶中國古時候的皮帶都長成什麼樣子

古代人當然也系皮帶,只不過和現在的皮不一樣。
古代的服裝,不用紐扣,沒有衣帶,只是在本
服的衣襟之間用一根小帶子系結起來,起著現在
紐扣的作用。這種系結的小帶子叫「鈴」。《禮記
·內則》:「拎纓聶履二」鄭玄注:「拎,猶結也。」而
在衣服外面的腰部,則總束一根大帶,把衣服裹
好,隨身攜帶的東西就掛在這根腰帶上。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腰帶也有貴賤等
級、之分。平民百姓的腰帶是熟牛皮製成的「韋
帶」。《後漢書·周磐傳》:「居貧養母,儉薄不充,
嘗誦《詩》至《汝墳》之卒章,慨然而嘆,乃解韋帶,
,就孝廉之舉。」李賢注:「以韋皮為帶,未仕之服
也,求仕則服革帶,故解之。」因平民百姓腰韋帶,
穿布衣,故「韋帶布衣」(簡稱作「韋布」)就成了平
民的代稱。陸游《厭事》詩:「韋布何曾賤?茅茨本
自寬。」貴族、官吏的腰帶有兩種.一種是用絹織
成的「紳」,大夫以上用生絹,寬四寸,士以上用熟
絹,寬二寸。《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邢
昌疏:「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

「紳」為古代士大夫束在衣服外的大帶,故引申以
指束紳的人士,如「鄉紳」、「紳士」—地方上有
勢力的地主或退職的官僚。古時,大臣上朝面君
言事,事先得將所言內容記在「妨」上,飛『妨」亦叫
「朝笛」,俗稱叫「手板」,是一種用玉、象牙或竹片
製成的狹長板子。《禮記·玉藻》有句雲,「凡有指
畫於君前用妨。」未呈奏前,妨是給(亦作「措」,意

為插)在紳帶里的,故「緒紳」便用作官宦的代稱。
如《五人墓碑記》的「絡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及
《<指南錄》後序朴「絡紳、大夫、士萃於左叢相府」
中的「緒紳」即官宦。貴族、官吏的腰帶還有一種
是用皮革製成的,叫「革帶」,也叫「攀-0
最早的革帶,不加裝飾,從魏晉以後,用金、
銀、銅裝飾腰帶,以區別身份高低。唐、宋以後,這
種區別更加嚴格,據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
載:「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
帶:」又「本朝(宋朝)親王皆服玉帶。」只據《宋史
·輿服志》五載:「太平興國七年正月,斡林學士
承旨李防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摩,請從二
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下服金帶。明代惟親王
及一品文官用玉帶,見《明史·輿服二、三》。清代
惟特賜及一品用銜玉版帶,見吳榮光《吾學錄·
制度》。至於庶民和郡縣小吏,則只能用銅、鐵、
角、石、墨玉之類飾帶。
為了顯示富有、豪華,古代貴族階級的腰帶
上,還常系著珠纓寶石等裝飾物。《禮記·內則芳
雲:「左佩紛、帆、刀、礪、小脂、金隧。」紛—抹布
「帆」—巾絹,「礪」一一磨刀石,稍—解結的
用具,猶如今之開刀。「隧』,一,下打火石.這些都
是隨身攜帶的生活用品。此外,還少不了長穗、佩
玉等。《林黛玉進賈府》有句雲:「五彩絲攢花結長
穗宮絛。』一其中的「長穗宮絛』,指系聲腰間的絛帶,
「長穗」則是絛帶端部下垂的如黍藕或稻穗狀的
絲結。《送東陽馬生序》有句雲:「同捨生皆被綺
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
容臭,燁然若神人。」其中「腰白玉之環·,』』二」即腰
帶上配的是白玉環,左邊佩著寶刀,右邊掛著香
袋。至於腰帶上的佩玉,其作用除了裝飾夕卜還取
其在行動時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古人認為這是
一種肅穆庄嚴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