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唐代的皮帶叫什麼
擴展閱讀
韓版的皮衣怎麼搭配紅色 2025-07-03 14:47:58
雙夾板皮帶輪怎麼使用 2025-07-03 14:29:12

唐代的皮帶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02 13:36:07

『壹』 現在西服必配腰帶,那麼古代腰帶叫什麼

古時腰帶叫「鞶革」「大帶」。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

《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1)唐代的皮帶叫什麼擴展閱讀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

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

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貳』 唐朝武官的腰帶上系著七寶,其中契苾真、噦厥是什麼東西

在唐朝,腰帶是武官的必佩之物,而且,還有一個十分優美的名字,叫蹀躞帶。根據歷史考證,蹀躞帶最早應該出現在戰國時代,發明者是當時的胡人騎士。因為生活上經常的遷移,也因為胡人騎士們的馬上戰爭的需要,就將一些常用的物件掛在腰上,最後形成了一種特殊形式的服飾。後來,這種服飾逐漸轉入內地。到了唐朝,蹀躞帶不僅為武官必備,而且還有了專門的規定「大帶制度」。朝廷明文規定,用蹀躞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來區別官品等級。比如,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礪石,三品以上佩玉帶,四五品佩金帶,六七品佩銀帶等。

而唐朝武將將噦厥作為必佩之物,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取其能夠解開死結的意思。盡管是不怕死的武將,仍然希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順利解決。

『叄』 蹀躞帶是什麼揭秘蹀躞帶怎麼系怎麼掛東西

說到蹀躞帶其實還是比較陌生的,為何這么說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個蹀躞帶一般人都不認識,但是如果熟悉唐朝歷史或者說熟悉漢服的話,這個叫蹀躞帶的東西還是很值得大家來探索探索看看的,畢竟蹀躞帶也代表了當時的一種穿衣風格和當時的一些情況,下面我們一起來具體的看看蹀躞帶是什麼吧,還有這個蹀躞帶到底怎麼系怎麼掛東西吧!
蹀躞帶是什麼
盛唐時期,從皇室宮廷到普通達官顯貴,均以配用玉帶為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將其官階體現出來。據兩唐書的記載,最高等級的玉帶底色為紫色,整條玉帶由十三塊組成。而在每塊玉帶板的下方,帶有能掛載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帶便被稱呼為"蹀躞帶"。「蹀躞」(diéxiè )一詞,其本意是小步疾走的意思。
蹀躞帶怎麼系
蹀躞帶的皮帶很長,使用時帶尾需要繞到背後,鉈尾可以防止皮帶滑脫。

正規的系法為:

1、首先蹀躞帶的小條應該是圍在腰部側後的。

2、正面扣好,帶扣置於腹部右側一掌寬的位置。

3、帶尾拉到背後。

4、扭一下,向上塞進皮帶5、鬆手,鉈尾自動下垂,完成,主帶的鉈尾正好朝外。

因為蹀躞帶最初的用途在於受環,環是懸物,物都是懸在背後,所以有帶銙的一節在後面。
蹀躞帶歷史故事
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而胡人的腰帶是很有特色的,在腰帶上附加了許多小環,可將小物件隨身攜帶。當時的腰帶使用帶鉤加以束縛,帶鉤以銅或鑲金製成,腰帶又以皮革製成,這種帶式對後來腰帶的演變起了很大的作用。《夢溪筆談》對此作了詳細的敘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帶,胡服也……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愉悅、算囊、刀礪之類。」革帶之上有金玉雜寶等裝飾,此為北方民族所喜愛的服飾品之一。

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後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隋唐時期玉帶被定製為官服專用。唐宋時期玉帶就已經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製,規定有大帶制度,以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等級。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屆時的玉帶大多是雙鞓、雙扣、雙鉈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錦緞帶套,帶銙即玉帶板綴在帶套上。帶銙的數量多少取決於官員的級別地位。

蹀躞帶在北周宣政元年(578)若干雲墓、隋大業六年(610)姬威墓都曾出土。蹀躞帶本為胡制。帶間有帶環,用作佩掛各種隨身應用的物件,如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石之類。其制本采自馬上的秋根,為適應馬上需要。蹀躞帶自魏晉時傳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以懸掛算袋、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

開元以後,朝廷有新的規定,一般官吏不再佩掛。但在民間,特別在婦女中間,卻更為流行,只是省去了原來的「七事」,改成了狹窄的皮條,僅存裝飾意義,已無實用價值。

『肆』 唐朝男子腰上系的叫什麼帶

唐朝男子腰上系的叫什麼帶?

『伍』 古代官員所用的玉式腰帶叫什麼名字

古代官員所用的玉飾腰帶叫帶絝,也叫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帶,就是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

玉帶一般由四部分組成:

帶扣:通過這個東西,把腰帶固定在腰間,也就是相當現在腰帶的腰帶頭;

帶絝:唐代以玉質的帶板為最高貴的象徵,造型有方形、半圓形、圓角方形等等;

醒:皮質腰帶,通常為黑色,相當於現代腰帶的主體部分,長皮帶子;

蛇尾:腰帶末端的裝飾品,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保護腰帶頭避免起磨損,另一方面也起到美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