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軍裝的內腰帶怎麼系,要詳細的 最好有圖
1、用手拿起鐵片,用皮帶穿過金屬片的一段。註:要卡緊,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脫落。
② 軍服腰帶怎麼系
軍服腰帶可以按如下方法系:
1、准備好腰帶,腰帶要整潔,腰帶上會有一個鐵片和兩個固定扣。
③ 軍裝腰帶系法
1、第一步,一隻手拿起鐵片,然後從小皮處扣穿進去,一定要注意,不要扣歪,一定要正,力度一定要卡緊,防止脫落。
④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扣子,紅軍的帽子上是紅星
基本信息: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純紅五星布制帽徽)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徵,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議,由南京(重慶)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4)八路軍的皮帶是怎麼系的擴展閱讀
八路軍: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⑤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到底是干什麼用的
首先,八路軍帽子上的這兩顆扣子並不是普通的「裝飾品」。在國共合作後被改編前,八路軍也屬於紅軍的主力部隊,帽子上都別有一顆「紅星」帽徽。而國共合作時期,由於八路軍的軍服由國民黨軍方提供,自然帽子的形狀也就和國民黨軍隊使用的帽子一樣了,改成了「青天白日」帽子的形狀。為了與國民黨軍隊的軍服區分開,同時也因為拿不到「晴天白日」徽章的原因,八路軍用兩顆扣子取代了國民黨的黨徽。
其實八路軍戴的這種帽子是國民黨軍方仿造德國軍帽的設計製作的。這兩顆扣子的主要作用是固定護布,這種帽子的護布一左一右被扣在帽子上,形狀像兩只「耳朵」,只要解開扣子就可以放下護布,冬天有防寒保暖的作用,而夏天則能夠阻擋蚊蟲。對於軍人來說這種帽子是非常實用的護具,對於需要長期執行潛伏的士兵來說能夠阻擋蚊蟲,從而 防止蚊蟲叮咬帶來不良狀態。而在沙塵天氣中也能保護耳道不進沙子,非常實用。
⑥ 國民/革命軍有一段時間穿的軍裝是黃色的,有點像日軍的「昭五」式軍裝,那是什麼時候
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單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槍,後背大刀片。
德制師配備的槍彈主要有尖頭彈、圓頭彈和重尖彈三種,另外還有特種槍彈,例如反裝甲的鋼心彈等。尖頭彈供中正式系列步槍和捷克ZB26式輕機槍使用,圓頭彈供「漢陽造」使用。雖然四年式是7.92毫米口徑,但有一部分使用圓頭彈。重尖彈則專供二四式或三十年式重機槍使用。
德制M35鋼盔原是供新建立的德國空軍用,在接受中國約22萬頂的訂單後,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立即指示優先供給中國。據目前已知的記載,到1936年共進口了315000頂M35鋼盔,1937年開始裝備,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政府嫡系部隊都基本配發了M35。抗戰初期的山西忻口戰役中,前來增援的中央軍第85師(師長陳鐵)就因為佩戴M35鋼盔,而被日軍判定為主力部隊,遭到猛烈打擊。
德制師的軍服主要是棉質的。不過據88師的萬方澄回憶,當時冬天也有呢軍服、呢大衣,春秋有駝絨夾衣,夏天為卡其短袖衫和短褲。事實上,軍官確有呢質的軍服,尤其是所謂「甲種呢」的黃綠色軍常服。
軍用水壺為橢圓形,主要由水壺、水壺套及背帶三部分組成,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日式是平底的)。水壺套由橄欖綠色的帆布或呢制布料製成,到抗戰困難時期,通常只是一層棉布。中式水壺一直使用肩背帶,與後期將德式水壺掛在腰帶上不同。干糧袋(雜物袋)的形狀與德式略有不同,攜行方式則與早期德式的相同,也是用背帶跨肩,後來才改系在腰帶上。
中國仿德國1930式防毒面具外形與西班牙的類似,非德軍之圓筒裝具。鞏縣兵工廠在1934年(民國23年)向德國采購設備,准備自製防毒面具。1936年時日產量已達250副,型號定為二四式防毒面具。生產防毒面具的兵工廠還有金陵兵工廠、廣東面具廠(廣東面具廠後改名為42兵工廠所生產的型號,非按年號而定)等,型號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國民政府部隊所使用的防毒面具圓筒裝可能來自於法國在二次大戰之前製作過的防毒面具圓筒裝,其特徵是增強紋是橫的,不像德軍二次大戰中所用的直紋。國民革命軍由於數量眾多,且物資缺乏,所以防毒面具沒有全部裝備,只是配發給國民革命軍嫡系部隊和一些特殊兵種,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隊。由於侵華日軍不履行日內瓦公約,大肆使用毒氣,加之國軍防毒面具的裝備不足,就給廣大中國抗戰官兵帶來了慘重的傷亡。
中國是使用德國毛瑟手槍最多,並將其發揮到了極致的國家,它被親切地稱為「盒子炮」、「駁殼槍」、「匣槍」、「快慢機」等。另外毛瑟手槍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稱-「自來得」,事實上這是它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它的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Co.)簽約,購買:「七密里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桿,連有木匣手把,每桿連子彈五百粒,價計足銀五十八兩。共計足銀一萬一千六百兩。在天津碼頭交貨。關稅在外。」這是自來得手槍一詞,在1911年(民國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證,可能是最早引進的文件實例,而速射型要在將近二十年之後才出現。在美國,因為握把的形狀,一般稱之為掃把柄(Broom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譯而稱之為盒子炮(BoxCannon)的。許多人稱速射型為712型,並說這是毛瑟廠的型號,事實上這是德國GECO(GustavoGlenshaw)公司的目錄號碼,與毛瑟無關。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Construction96即96型),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與Bolo一樣,即有人所稱之為的警用型。所謂的Bolo,來自俄國的布希維克(Bolsheviks,俄國**的前身)黨人,因為3.9寸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中國的盒子炮來源有四種:一、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雖然仍擺脫不了手工裝配,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但整體而言,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比。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二、修械所、廠、隊生產: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在修槍之餘,也製造一些軍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軍梁溝四所等。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有的修械所設備好,材料供應好,則產品較佳。象八路軍那樣在敵後的修械所,因為鋼材來源斷絕,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三、私人游動修槍、造槍商販: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說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數人不等,為地方豪強大戶、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支,按客戶的意思,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質依人而異,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惟妙惟肖。當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雲,可能是沒有原槍做樣子,只是師傅教下來,以訛傳訛。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幾發是可以,打多了就會出問題。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四、舶來品: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經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陸軍部與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簽約,購買:「德國新式口徑七六三密理米突、槍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槍一千七百桿,連同空木柄及每桿子彈五百顆、甲(註:假)子彈一個、彈簧一個、弓簧一個、螺絲板一個、每桿凈收價洋七十整,共計價洋一十一萬九千元整。」本文件中的盒子炮,槍管核算起來只有3.77寸,相當特殊。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經理李耀煌向蔣介石報告:「奉委員長電,渝,訂買廿響駁殼手槍五千枝,經尊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種,西班牙仿裝兩種(註:AstraSuperAzul,另外還有Royal),價格以西班牙之恩斯達牌低過德槍一元七角國幣。德槍結構雖屬較為堅固,惟槍桿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訂貨時要德槍加長槍桿如西班牙式,則射程當為一致。又,委員長曾電喻查捷克手槍,經尊查得捷克各廠無此種駁殼出售,合並陳明。」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開支列表中,有「購廿響駁殼手槍二萬枝附子彈二千萬發」一項,共280萬法幣。又如蔣介石致中國駐德商務參贊譚伯羽電報:「武昌,1938年3月1日:柏林。中國大使館譚伯羽先生:密。請即商訂德國八一迫擊炮300門,每門配炮彈3,000發,如有現貨更好。又購廿響駁殼手槍2萬枝,每枝配彈2,000發,如無現貨,則購買其他式手槍亦可。總愈快愈好,其價請速詳報。中正。」許多經商業渠道進口的德國盒子炮,在彈倉的左側,印有中文的[德國制]三字。有的人以為盒子炮就是10發,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6發、10發、20發都有,前兩者用的是固定彈匣,後者多為插入式。20發固定彈匣也有,但是極為罕見。
由以上的文件看來,抗戰前到抗戰初,中國買的都指定是要20發,買來當然是配到了中央軍去了。所以,說中央軍主要配發10響毛瑟手槍,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德械師中的士官大多配用毛瑟「二十響」全自動手槍。他們攜帶著造型簡單的專用皮製槍套,只有半截,上下為開放式,毛瑟槍的木殼槍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時還配有毛瑟槍專用皮質彈匣包。正面有可裝20發彈匣的彈包12個,用皮帶扣系在後腰,「Y」字形肩帶分3點支撐彈包組。國軍毛瑟槍手在著裝時,先將槍套以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的方式背負,再將彈包組穿上,如此手槍套即被固定於彈包組之下,而不會晃動。
樓主,你看這些夠解決你的問題不,恰好我也喜歡研究這一段歷史,望採納~!